貴州岑鞏:“橋”潤民心“雁”歸來 山鄉舊貌換新顏

2021年03月03日17:3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省岑鞏縣羊橋鄉龍統村,村民從鐵吊橋上經過。
貴州省岑鞏縣羊橋鄉龍統村,村民從鐵吊橋上經過。

春日暖陽的照射下,車壩河泛起了點點粼光。橋上人來車往,兩岸草木吐綠,樓房林立,一河兩岸連成了一條美麗的風景線。姚發元准備好勞作工具,又開始了新一年的春耕備耕工作,“ 去年栽了50畝辣椒和20畝蠶桑,收入9萬余元,今年我還要發展雜稻制種產業。”姚發元高興地說,“現在路通了,橋修好了,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

“龍統一河隔兩坡,基礎工具靠牛馱﹔脫貧攻堅戰鼓響,一座大橋搭兩河……” 2019年10月,位於貴州省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的龍統大橋正式通車,從此,車壩河兩岸村民百年夙願變現實,村裡又見“雁”歸來,無數像姚發元這樣的返鄉創業人員成為了激活鄉村經濟的新動力。

龍統村的村庄四周被高聳入雲的沉重大山緊緊圍困,車壩河卻像一把利刀在龍統的心臟上一刀劈下,將龍統從正中一分為二,一條長達數公裡的大峽谷,成為制約全村14個自然寨2000多人出山和發展的最大“攔路虎”,也給一代又一代的龍統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心酸記憶。

“以前過河隻有一座很窄的木橋,冬天隻有用稻草捆在腳上,慢慢地爬起過去,背起小孩根本過不去。”龍統村毛坪組村民姚發元回憶,以前的木橋是將原木和木板搭成橋身,用一對一的原木短棒捆扎叉住,再將木叉立起固定在河水中,就做成了一座簡易木橋,橋面十分狹窄,若稍不留神,就會踩空掉進河裡。每當河水漲水時,獨木橋就會被洪流沖走。后來,村民們就採取旱季架橋、汛期用船的方式過河。

然而,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龍統人常常敗下陣來。關於渡河的艱難日子,龍統村毛坪組村民姚茂龍的記憶很深:“以前早上渡船去河對岸干活時,河水還是清澈的,可到了中午十一二點鐘山洪一爆發,船就被沖走了。”無奈之下,隻能在河對岸的人家找飯吃、借住宿,等洪水退卻又才過河來。

秋冬搭木橋,春夏劃木船。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船工老了,渡船爛了,木橋也垮了。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村裡的青壯年們也一個個的外出務工謀求生計,車壩河上的渡船無人接棒,兩岸群眾的出行又變得困難,特別是孩子的上學問題,成了天大的難題。

“我們從校長到代課老師,不管春夏秋冬,一早一晚都是在河邊脫掉鞋襪,挽起褲腳,把孩子們一個一個地背過河來,又把他們一個一個地背過河去。”龍統小學教師向朝斌說,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學習,學校隻好組織全體男老師,每天早晚接送學生過河。

為了解決學生上學難的問題,龍統村動員各方力量四處奔走,多方籌集建橋資金26萬多元。2007年,一座長97米、寬2米的鐵索吊橋凌空飛架在車壩河兩岸。從此,村民出行便捷了很多,然而“運輸難”“發展難”仍然是村民們急需解決的難題。

“吊橋太長了,承載能力有限,過吊橋時,摩托車最多隻能載一人,三輪車隻能空車通過。”龍統村村支部書記楊政乾說,吊橋主要解決了學生上學“過河難”的問題,但修房建屋運材料、產業發展等仍然受到制約。

借助脫貧攻堅的春風,2017年12月19日,總投資430萬元的龍統大橋正式破土動工。經過2年的日夜奮戰,一座寬7米、長110米的鋼筋水泥大橋於2019年10月正式建成通車,從此鐵吊橋和木棒橋黯然落幕,龍統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一幅幅民生“幸福圖”在村裡徐徐鋪開。

“現在修房子拉沙拉磚不用過河了,車子可以直接運到家。”

“原來去街上要走2個多小時, 想點吃點東西也吃不到,現在天天都送到門上來。”

“以前河對岸的6個組基本是木房,現在寨子裡三分之二都是磚房。”

“現在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更好做了,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更高了。  ”

......

水泥鋼筋大橋的建成,徹底結束了龍統人肩挑背馱的苦日子,為全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村民們無比歡欣,感恩戴德,親切地稱它為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借力精准扶貧政策,“十三五”以來,龍統村整合各類資金,逐步完善了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徹底解決困擾群眾多年的“出行難、用水難、發展難、網絡癱瘓”等難題。

在村支兩委的帶動下,龍統村逐夢前行,通過精准施策,發展產業、易地移民搬遷、就業扶持、兜底保障等政策,2020年,龍統村順利實現脫貧摘帽,29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如期脫貧。

目前全村共有34戶發展了種養殖業,雜稻制種、種桑養蠶、油茶、生豬、肉牛等產業不斷涌現,發展風生水起。兩岸寨子舊貌換新顏,貧窮閉塞的龍統村實現了“鳳凰涅槃”式的蝶變。

山水依舊景不變,“橋”見未來日子甜。春暖花開的時節,車壩河河水清澈,兩岸草木青翠,村舍靚麗,空氣清晰,“綠水青山村舍繞、鄉村美景入畫來”的美好感官體驗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來“打卡”,他們或取景拍照,或親近自然,享受山水之樂。

“橋通了,路好了,景色也更美了,我們會好好保護好門前的每一座橋。”龍統村支部書記楊政乾說,下一步該村將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人文環境,以交通促發展,把培育壯大主導產業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相結合,做好“山水文章”和生態產業,通過走“綠富”雙贏的新路子,實現共同增收致富,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圖/文 何曉燕 李昌焯 沈啟照)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