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隊伍,從這裡跨越巍巍雄關,走出了震撼世界的長征路!
80年后,同樣有一群不忘初心的共產黨人,在這裡戰天斗地、攻堅拔寨,吹響了向貧困宣戰的沖鋒號!
這是一支百折不撓的戰斗隊,這是一場前無古人的攻堅戰!
這裡是桐梓,這裡是婁山關!
婁山關
桐梓位於貴州省的最北端,與重慶市接壤,屬烏蒙山片區貧困縣。這裡山高坡陡、溝壑縱橫,80%以上是坡耕地,多數人口散居在深山區、石山區。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產業滯后,2014年,全縣共有貧困鄉鎮9個,貧困村121個,動態管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261戶60534人。
2016年以來,桐梓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久久為功,奮力攻堅,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6%降至零。2018年9月,桐梓退出貧困縣行列。進入“后摘帽時代”的桐梓,保持攻堅體系不散、攻堅責任不變、攻堅任務不減,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
地處河谷高山之上的容光鎮聯龍村,是一個祖祖輩輩守著盤龍河喊渴的村子,全村590多戶就有473戶嚴重缺水。2017年6月,該鎮投資480多萬元,建成了三級提灌飲水工程,把水送到了每家每戶。
終於喝上放心水啦
“有了生活的水,還盼發展的路。”在“出門就上山,抬腳就爬坡”的羊磴鎮,全鎮隻有一條24公裡長的過境公路。這次脫貧攻堅修了294公裡的通村通組路,相當於過去所修公路總長的10倍。
這座磅礡巍峨的大山,老百姓稱之為“鐵山”,千年以來,一直阻擋著桐梓北部5個鄉鎮20萬人出行的步伐,掐著老百姓發展的命脈。
2016年,一條改變北部命運的正習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這條路,縱貫桐梓北部77公裡,穿越7個鄉鎮26個村。2500多米的桃子埡隧道洞穿鐵山,把北部20多萬人帶進高速時代。
四通八達
黔渝快鐵建成開通,大交通飛躍向前﹔村組路網縱橫交織,“小循環”暢通無阻。安全飲水全覆蓋、電力通信全覆蓋、4G網絡全覆蓋……桐梓鄉村,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線上。
方竹是桐梓的“一縣一業”。2017年起,桐梓著力擴大方竹規模,把方竹做成了全縣最大的扶貧產業。
方竹產業
獅溪鎮箐壩村貧困群眾楊龍合,聽說縣裡要發展方竹種植,他立馬通過“特惠貸”申請貸款,搞起了竹苗培育。小小的方竹苗不僅讓楊龍合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還快速地實現了致富。
致富后的楊龍合沒有忘記尚未脫貧的鄉裡鄉親。他主動把他們請到了自己的苗圃基地裡。
竹筍種出來,還要賣出去。桐梓建成農產品產銷對接智慧服務中心、滬遵協作產銷服務中心2個農產品流通企業,借力東西部扶貧協作,把新鮮的秋食鮮筍直接送上了上海餐桌,桐梓土雞、羊肉、天麻、臘肉都成了上海市民爭相購買的“香餑餑”。
鄉村旅游,也是桐梓重要的脫貧產業。婁山關街道的杉坪村,靠“種花當飯吃”,一年就摘掉了貧困帽,創造了一年整村脫貧、兩年全面小康的“杉坪樣板”。
鄉村旅游
桐梓美麗鄉村。王印 攝
方竹面積全國第一,灰樹花種植規模全國第一,生豬養殖全省重點!“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品牌不斷做強,桐梓鄉村旅游發展經驗被列入全國旅游扶貧創新模式。
易地搬遷是天下第一難事,搬遷群眾的后續扶持更是“難中之難”。
為了讓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桐梓鼓勵企業在移民安置點開辦扶貧車間,讓搬遷群眾就近就業。貴州彩陽服飾有限公司,就是蟠龍移民安置點的入駐企業之一。
移民安置點
今年31歲的李懷妹,2018年從楚米三台村搬遷到蟠龍社區,成了彩陽服飾公司的一名制衣工人,兒子在思源實驗學校上學,去學校隻要10分鐘。
工廠、學校,只是安置點配套設施的一小部分。為了讓群眾“搬進來就不想離開”,桐梓創造性地建立了公共服務、就業培訓、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寫好了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2019年,貴州省把“五個體系”作為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
住房、教育、醫療三大民生保障,直接關系著群眾的生活質量。2016年以來,桐梓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9300多戶,安全住房保障和人居環境整治8萬5千多戶,農村住房得到全面保障。全縣無一名學生因貧輟學失學﹔醫療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三重醫療保障”全面落實,農村因病因殘致貧得到有效控制。
醫療保障
王定敏,桐梓思源實驗學校七年級生物老師。在教育扶貧政策的惠澤下,她大學畢業后走上了光榮的三尺講台。從上班的第一天起,她開始感恩回饋。兩年來,王定敏分外關注班上的貧困學生,激勵他們樹立信心、勤奮學習。
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脫貧攻堅事業,就這樣薪火相傳,永不停歇。
2020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桐梓縣委、縣政府沉著應對,全縣干部織成嚴密的“防火網”,把疫情穩穩阻隔在門外。各大企業率先復工復產,服務業率先恢復運營,農業增加值增速位列全市前列,脫貧質量不斷鞏固提升。
疫情影響下,就業扶貧是頭等大事。桐梓在全市范圍內最早組織“農民工返崗客運專車”“農民工返崗高鐵專列”,打響了集中輸送農民工返崗就業的“第一槍”。
桐梓農民工乘坐專車返崗。
專車返崗保務工、專場招聘促輸出、專場招商拓渠道、專崗穩定特殊戶,貧困勞動力實現了穩就業、穩收入、穩脫貧。
疫情未退,洪災又來。木瓜、鬆坎、坡渡、水壩塘,7個鄉鎮先后受災。縣領導蹲駐鄉鎮、靠前指揮,黨員干部全力以赴、奮力救災,全縣沒有一戶群眾因災返貧致貧。
抗洪搶險
經過疫情、洪災的雙重考驗,桐梓脫貧成果成色更足、底氣更強!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在脫貧攻堅血與火的洗禮下,桐梓廣大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種血濃於水的干群關系在鄉村呈現。
脫貧攻堅期間,全縣5000多名黨員干部離開溫馨的家庭,打起背包、住進深山。為了精准識別、精准幫扶、精准脫貧,他們白天走訪調查,晚上挑燈夜戰。他們跋涉在冰天雪地中,用真情帶領群眾走出貧困﹔他們懸垂到百米深洞,用生命為群眾尋找水源。婚期臨近,一推再推﹔妻子生產,無法陪伴﹔老人去世,不能盡孝﹔騎車摔傷,不下火線﹔拄著拐杖,堅持戰斗!汗水、淚水,交織成了一曲黨群干群血濃於水的時代頌歌!
冒著生命危險,將繩子綁住身子,懸垂進150米深、黑暗泥濘的“消坑”,引出了甘甜可口的山泉水。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桐梓大地,交通便捷通暢、產業蓬勃興旺、環境整潔優美、上下心齊氣順,傳承紅色基因、高揚長征精神的桐梓人,正以堅定的信心、英勇的氣概,跨越雄關,走向未來!(桐梓縣融媒體中心供稿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