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石漠化片區8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000多平方公裡

“三跑田”變成“三保田”

李曉晴 梁似愚

2021年02月19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河裡淌得嘩啦啦,山上滴水貴如油。”貴州喀斯特地貌佔全省面積的73.6%,因水而困。這些年,貴州水利部門採取多種措施治理石漠化,為石漠化片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走進畢節市黔西縣五裡鄉新法村,連片的頭花蓼開得正盛,群山披上了粉色“彩帶”。

“過去種地種到山尖尖,種一坡收一筐,幾畝苞米地剛夠口糧。”新法村村民楊群回憶。

“地塊破碎,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村子缺乏發展產業的條件。”新法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旭峰坦言。2014年,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項目落地,為村子帶來了機遇。機耕道、作業便道、截排水溝、蓄水池等設施不斷完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坡耕地變為了梯田,土層厚了,土質也更好了。

村裡發展頭花蓼種植,石漠地裡長出花海。楊群把5畝地流轉給了合作社,自己在基地打工,“每月能掙2000多元,比種苞米強多了。”

為了治理石漠化,貴州省水利廳加大投入,改善石漠化片區的耕地條件,從2012年起累計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051.94平方公裡,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5年底的0.451提高到2019年底的0.479,越來越多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安順市平壩區高標准蔬菜生產基地裡,萬畝蔬菜田綠意盎然,農民忙碌的身影點綴其間。“摘了貧困帽,也不能鬆勁,如今村裡條件好了,我們謀劃把產業繼續做大,讓村民穩穩致富。”平壩區天龍鎮高田村第一書記明華說。

一條條輸水管、一座座蓄水池,讓破碎的“斗笠田”變成了高標准農田。平壩區不斷推進農田設施建設,創建了8100畝高標准蔬菜生產示范基地,蔬菜產業實現規模化、標准化發展,帶動農民戶均增收2萬多元。

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新發村的頭花蓼發展到1300多畝。“每畝產值可達3000元,累計帶動250多戶農戶增收。頭花蓼開花時間長,村裡又添置了上百個蜂箱,等蜂蜜上市,村民又能增加一份收入。”張旭峰笑瞇瞇地算起賬。

源源清水“活”了產業。2016年以來,貴州省水利廳不斷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了一批小塘壩、小渠道、小泵站、小堰閘、小水池等“五小水利”。截至2019年底,貴州石漠化片區發展蔬菜種植面積1042萬畝,中藥材面積428萬畝,茶葉種植面積314萬畝,主導產業累計覆蓋了53.1萬脫貧人口。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9日 第 18 版)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