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院長龍耀宏:在民族沃野上追尋文學的力量

2021年02月18日18:31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文學院開展“愛我祖國,興我中華”大學生演講比賽。
文學院開展“愛我祖國,興我中華”大學生演講比賽。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楊貴妃。文學的魅力,橫跨中外、穿越古今。高校作為文化傳播、交流、繼承和發展的主要陣地,歷史地承擔著語言學、文學傳承創新的光榮使命。近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立足優勢和特色,其文學院不斷凝練“民族性、地域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定位,持續強化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的建設工作,學科建設不斷邁上新台階,在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

獨辟冷門絕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元月下旬,正值學校寒假期間,貴州省政協委員、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院長龍耀宏卻格外繁忙。

他一邊召集團隊討論科研項目,一邊准備參加貴州省“兩會”。作為少數民族屆別的召集人之一,龍耀宏就扶貧移民社區如何進一步開展幫扶工作、做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和搬遷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提出建議,形成提案交到大會。

而他和團隊緊鑼密鼓准備的,正是2020年12月底剛獲得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黔湘桂粵邊區少數民族民間宗教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的開題工作。這是繼2012年《黔湘桂邊區漢字記錄少數民族語言文獻分類搜集整理研究》后,龍耀宏團隊拿下的第二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也是2020年貴州省唯一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龍耀宏說,項目的取得,和多年來努力的科研團隊建設分不開,也得益於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積澱。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是文學院下屬的一個本科專業,是貴州民族大學最早創辦的學科專業,目前是貴州省乃至西南唯一一家覆蓋苗、布依、侗、彝、水等小語種語言文學教學科研的本科專業,長期耕耘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與民族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研究。原本是小眾冷門學科,歷經60余年發展,學科專業建設取得一系列優異成績。2002年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2005年增列為碩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被評為省級本科示范性專業,2019年進入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行列。學科在苗語、布依語、侗語、彝語和水書研究等領域處於國內居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在彝文古籍、水書、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整理研究方面成績突出,在國內外學術界有重要影響。

“貴州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世居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古籍文獻。這些都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我們正是通過對這些民族民間文化的盤點,形成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話語體系,形成我們與世界交流對話的話語權。”龍耀宏說。

扎根民族打造強勢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2021年元月初,龍耀宏抱著厚厚的一沓文學學科評估匯報材料,聽取校領導意見,以充分的准備迎接國家第五輪學科評估。

以中文系為基礎的中國語言文學是貴州民族大學最早創辦的學科,作為學校重點建設的學科,在2016年國家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C-的等次,由此進入國家級優勢學科行列。2018年學科碩士點順利通過國家合格評估驗收,同年進入省級區域一流建設學科行列。這新一輪的學科評估中,中國語言文學將力爭獲得更好的等級。底氣何在? 龍耀宏笑道:“憑借扎根民族語言文學為特色。”

“提到語言學、文學,人們便會想起詩經、楚辭、漢賦,想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進而想到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司湯達等外國文學巨匠。而研究以上這些,明顯我們不佔優勢。那我們特色優勢在哪裡?”龍耀宏堅定地認為,貴州世居民族皆有豐富多彩的民族語言和文學,蘊藏著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研究民族語言文學,對文學院來說具天時地利人和。

學科找准了特色,找到了強勢方向,團隊建設就是關鍵。龍耀宏說,“要讓大家有目標,有平台,有成就,有歸屬感。”學科建設以貴州民漢雙語教學與研究基地、貴州區域文化與地方文學研究基地、貴州省苗學研究中心、侗族文化研究院等平台為支撐,圍繞民族文學、民族民間戲劇、地域文化、民族古籍整理、少數民族語言數據庫建設為研究對象。建成“貴州區域文化與地方文學”“貴州民族民間文藝學”“貴州民族語言與古籍文獻整理”等創新研究團隊。積極引進人才,壯大引進團隊。2015年來學科共引進17名博士。

團隊強則成果豐,近5年,文學院新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8項,承擔省部級項目40余項。學院教師的學術著作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史詩時代的抒情話語》《論中華傳統文化復興與少數民族文學的“文化尋根”》《西南邊地少數民族歌謠與中國現代文學》等代表性論文在A刊B刊發表,研究成果立足於民族文學的文化尋根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從民族文學的文化尋根,歌謠與民俗等深層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內涵與文化形式,詮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民間文藝理論體系,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關注。

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龍耀宏說,下一步文學院將進一步實施特色優勢學科發展帶動戰略,做強國家級一流學科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做大漢語言文學﹔加大對省級重點(特色)學科“文藝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的支持力度,壯大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以及文獻學﹔2020年漢語言文學進入省級一流專業建設行列,正在向建成國家級一流專業邁進。中國語言文學建設的目標是,在“十四五”期間達到申報一級學科博士點要求的水平。

發揮智力優勢,服務社會服務民族地區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文學院老師們忙碌的季節。2012年以來,貴州省高考少數民族預科招生、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招生執行民族語言資格錄取制度,貴州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受省招生考試院的委托連續10年承擔全省少數民族民族高考考生的民族語言測試任務。

龍耀宏說,參加高考招生民族語言口語測試的人員從最初不到千人,2018突破萬人,2019年達到12300余人,2020年達到13046人。除了高考民語口試外,2016年來,文學院還承擔了省民委委托的全省的少數民族語言等級能力測試工作,測試語言達到10種,累計人數8000余人。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科研團隊一直承擔著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民語教材的編寫任務和雙語教師的培訓工作,近年來,隨著貴州省加大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的力度,文學院當仁不讓承擔起民語教材編寫任務。龍耀宏說,2016年來,文學院先后編寫苗、布依、侗、彝等4個民族語言中小學教材10多種,累計印刷數100萬冊,供全省27個民族人口聚居縣的中小學使用。培訓民漢雙語教師和少數民族古籍普查整理人員近300人次。

同時,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文學院積極投身到貴州大扶貧戰役中,發揮智力優勢助力脫貧攻堅。

2018年,文學院響應中央和省政府“文軍扶貧”的號召,組織百名師生組成語言幫扶志願者服務隊,深入黔東南、黔西南、畢節等貴州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開展語言幫扶工作。向存在普通話語言障礙的群眾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和就業創業語言能力培訓,到移民搬遷新區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語言翻譯、咨詢服務等,以己之長扶彼之智,增強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受到相關政府部門好評。

2020年文學院組建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情況調查隊,開展語言省情調查,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我們今年組織學生到貴州最邊遠、少數民族民族人口最集中、貧困程度最深的雷公山、月亮山地區的14個少數民族村寨開展少數民族民族通用語言能力入戶調查,消息一發出,30位名額一天就報滿了。”“我們在鄉下整整待了10天,很多時候連中午飯都找不到地方吃,孩子們都堅持下來了。回來后形成6 份調查報告7萬多字。調查報告被省民委和省語委採納,為‘十四五’期間貴州省制定推普政策提供依據。”

“通過這些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提升了文學院的社會服務能力,也擴大了貴州民族大學的對外影響。”龍耀宏說。(任潔 何春 圖片由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