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裡市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非貧困縣和黔東南州州府所在地,2014年,共識別出國家標准貧困村81個(其中深度貧困村2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6290戶60496人,農村發展獲得上級項目資金支持相對較少,脫貧攻堅面臨著巨大壓力。
“十三五”期間,凱裡將脫貧攻堅作為統攬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號工程”來抓。短短數年間,凱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熱度、速度和高度,攻城拔寨,奏響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主旋律。脫貧攻堅帶給凱城大地跨時代的改變,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千百年來前所未有,打出了脫貧攻堅的凱裡戰法。
春回大地,巍巍香爐山,悠悠清江水,山河安瀾!
今日凱裡,宏圖鋪展,萬木逢春,步履鏗鏘!
聚焦按時打贏 強化攻堅保障
近年來,凱裡市上下齊心,三軍用力,在脫貧攻堅中深挖貧困根源。
凱裡市堅持把“精准”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通過強化精准識別、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精准管理、監測預警、問題整改等,做到應納盡納、應扶盡扶,保証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
凱裡市不斷完善責任體系、幫扶體系、督導體系,強化攻堅力量保障,推進扶貧協作。特別是2019至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吹響了總攻號角,全市干部職工盡銳出戰,1908名市直干部奔赴脫貧攻堅一線,緊扣“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大戰140天,決戰80天,全力“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態勢勢若破竹,攜手決戰貧困的堅強力量不斷匯集,一系列惠民舉措加速落地,凸顯了脫貧攻堅的凱裡擔當,交出了精彩答卷:
2019年,全市減少農村貧困人口7320人,穩定實現剩余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目標,貧困發生率下降到零﹔全市退出貧困村15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貧困村數量減少到零個﹔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貧困勞動力家庭14050戶29997人,就業率達93.87%﹔2019年4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現場觀摩會在凱裡召開,“出門七有”易地扶貧搬遷經驗模式得到肯定。
2016年以來,凱裡市共獲得杭州對口幫扶資金9500萬元,精准安排實施項目38個,帶動貧困人口增收11048人。目前,全市有杭州市黨政挂職干部2人、各類挂職專技人員177人,通過“銀齡計劃”引進杭州市退休醫療專家2名﹔累計引進浙江籍企業32家,帶動貧困戶3255戶,吸納就業413人﹔累計勞務輸出到東部協作地區(浙江)就業貧困勞動力518 人。
聚焦產業就業 促進穩定增收
貧困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不足問題。凱裡用改革創新精神,堅定不移將產業就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
“能在家門口的黑木耳基地就業,以前想都不敢想。”成為“上班族”的凱裡市三棵樹鎮楊家寨楊女士說,過去的村民直到日上三竿,才會見到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的村民“靠在牆根晒太陽”。
“現在,上學的、上班的,村庄早晚越來越熱鬧,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節奏也加快了。”楊女士感慨道。
就業是推進脫貧攻堅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之一。為此,凱裡不斷擴大就業渠道、拓展就業空間,擴容就業“蓄水池”。
強化產業扶貧促增收。以50個黨建農業產業扶貧園建設為載體,以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雞、豬、漁、菌、菜”五大農業主導產業和林下“雞、蜂、菌、藥”等特色種植養殖產業。目前,全市共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州級農業龍頭企業33家,建成舟溪雲谷田園、三棵樹格沖黨建扶貧園、碧波大堡供港蔬菜基地等一批示范基地和園區。實現蔬菜種植15.36萬畝,食用菌種植0.27萬畝,水果種植10.02萬畝,中藥材種植3.58萬畝,實現生態家禽存欄118.93萬羽、出欄189.64萬羽,禽蛋產量0.37萬噸,生豬存欄9.38萬頭、出欄9.04萬頭,水產品總產量2845噸,全市林下經濟利用森林面積累計達29.93萬畝,產值54889萬元。
強化就業扶貧促增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通過送崗位上門、招聘會等對返鄉人員迅速精准提供就業幫助。目前,全市累計促進省外返崗人數22433人﹔累計開展包車、專列等形式有組織勞務輸出2231人,其中貧困勞動力362人﹔累計省內返崗就業13691人,其中州內返崗8136人,州外省內5555人﹔累計促進省內外返崗就業36124人。同時,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就業,目前已安置613名易地扶貧搬遷人員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公益性崗位就業﹔安置732人在鄉鎮扶貧公崗工作(其中貧困戶574人,非貧困戶158人)。疫情發生以來,新增鄉鎮扶貧公益性崗位5人,新增生態護林員680人,新增易地扶貧搬遷公益性崗位51人。目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勞動力家庭14050戶31956人,實現就業14050戶29997人,就業率為93.87%,“三類零就業家庭”已動態清零,實現了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目標。
在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時,凱裡市充分發揮旅游扶貧、電商扶貧、消費扶貧作用,建成了下司古鎮、苗侗風情園、雲谷小鎮等一批景區景點﹔建成1個市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91個農村電商服務點,其中39個貧困村電商服務站點,2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電子商務服務站,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推進“黔貨出山”﹔通過網絡直播帶貨、推動傳統行業向網絡銷售轉型、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助推“凱貨出山”等措施,精准促進貧困農戶農產品銷售,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付出就必定會有收獲。2020年,凱裡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4224元,增長率為8.1%。
聚焦政策保障 鞏固脫貧成果
冬日暖陽中,凱裡市棉席村,棟棟高樓林立。年近70的張大爺坐在房前的葡萄架下,品嘗剛剛煮好的一壺清茶。與今時之面貌形成鮮明對比:昔日的棉席,基礎條件薄弱,土地貧瘠,貧窮落后面貌遲遲難改,“貧中之貧”的喟嘆如影隨形。
“過去喝水都是黃泥水。”張大爺說,沒想到幾代人飲用安全水的夙願,在他這一代人實現了。
為實現群眾這一夙願,2019年6月,凱裡市委召開“大戰140天”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誓師大會﹔11月,又緊接著召開全市脫貧攻堅“80天決戰行動”啟動會。
關鍵時期,連續召開兩次重大會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兩次會議召開以來,通過深刻的政治學習和思想洗禮,脫貧攻堅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靈魂深處。
通過努力,如今,均已實現了預定目標。
實現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累計投資9753萬元實施208個農村人飲項目,完成了655個農村飲用水點的水質檢測,水質全部達到農村飲用水標准。
實現教育保障全覆蓋。完成改薄工程17萬平方米﹔累計發放各類教育資助資金2.63億元,資助29.98萬人次﹔採取“一人一方案、五人共研判”工作機制和“三賬”制度,抓好控輟保學工作,已實現建檔立卡家庭失學輟學學生“清零”。採取“一人一案”、因人施教的方式,開展送教上門服務,從根本上解決了殘障兒童上學難問題。
實現醫療保障全覆蓋。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新農合參合率100%,全部兌現了政府資助﹔組建113支隊伍深入村組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和醫療健康服務工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應簽盡簽。建成行政村衛生室150所、村級醫療服務點53所,實現村村有村醫巡診。
實現住房保障全覆蓋。累計投入1.72億元,實施危改10955戶,做到“應改盡改”﹔全市就地脫貧戶和擬脫貧戶住房評定覆蓋率達100%,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實現兜底保障全覆蓋。目前,全市納入農村低保3795戶9353人,納入特困供養549人,納入孤兒保障90人,納入臨時救助631人,納入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托養補助對象5664人,已全部按標准及時足額發放救助補助資金。
同時,抓好金融扶貧政策落實。截至目前,全市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貸款戶數8693戶、貸款金額50697萬元﹔扶貧小額信貸累計貼息3743.14萬元,累計注入風險補償金2950萬元。
近年來,凱裡市以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全面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也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696公裡,2015年實現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標。累計投入8103萬元建成通組公路192.7公裡,已基本實現“2個3”目標,15個鎮街開通公交線路,126個行政村通客運,農村群眾出行變得更加便利﹔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3.16億元,全面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農村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54千伏安,農村供電可靠性達到99.8%﹔實現30戶以上自然寨光纖寬帶全覆蓋,自然寨4G網絡覆蓋率達100%,實現移動電話網絡“村村通”,廣播電視“戶戶用”﹔投入12.53億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工程,為全市17個鎮街共163個行政村、1275個自然寨配備各種垃圾清運設備5696件(套),配備398名村級保潔員,常態化開展衛生清潔,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聚焦五個體系 寫好“后半篇文章”
2019年,凱裡市積極主動融入全州脫貧攻堅主戰場,充分體現州府城市的政治擔當。目前,已完成搬遷10027戶44179人,其中市內搬遷5887戶25044人,接納跨行政區域(跨縣)搬遷4140戶19135人,“十三五”搬遷任務全部完成。
當領到人生第一筆工資時,長期在家務農的台江縣搬遷群眾李女士激動地哭了。“從來沒想到,我也能靠自己的雙手掙錢。”
在凱裡市杭州路東出口安置點,和李女士一樣的家庭並不鮮見。隨著搬遷安置點一批扶貧企業和扶貧車間的相繼建成,越來越多的婦女進廠務工,徹底告別過去“圍著孩子和鍋台轉,花錢要伸手問丈夫要”的日子,家庭地位獲得提高。
脫貧攻堅不僅讓貧困群眾有吃有喝,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也讓貧困鄉村村村有歌聲、戶戶有笑臉,更讓搬遷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十三五”期間,建成5個安置點,共有安置房10865套。同時,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扎實推進“五個體系”建設,真正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醫院、公交等各類設施,實現小區有組織、有園區、有學校、有醫院、有商場、有公交、有公園“七有”。
完善培訓就業服務體系。建成凱裡市新市民培訓學校等培訓平台和11個扶貧車間,勞動力就業率為87%,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目標。
完善文化建設服務體系。實行“一鄉一區、一村一樓、一組一梯”親情安置模式,建設鄉愁館,開展“議變化,頌黨恩”主題黨日活動,舉辦迎新春文藝活動、民族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拍攝《春天移民之路》微電影,創作《搬到凱裡幸福來》等移民主題歌曲,增強群眾歸屬感。
完善社區治理服務體系。成立移民社區居民委員會,建立完善社區服務中心、綜治中心等機構,實施“雪亮工程”“地網工程”,組建“專兼合一”的社區網格隊伍,推行“警”“民”聯合巡防,實現移民社區“零”發案。
完善基層黨建體系。在移民安置點成立4個社區黨工委、1個黨總支、14個黨支部,建立黨建網格管理機制和服務黨員群眾網絡平台,開展“三亮三比三做”活動,機關單位1169名黨員主動到移民社區報到,很好地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聚焦內生動力 激發造血功能
為了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凱裡市堅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通過扶志擺脫“意識貧困”、通過扶智擺脫“能力貧困”、通過鄉風文明建設擺脫“精神貧困”,實踐探索“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精神文化脫貧巡講會”等扶志扶智模式,著力激發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
目前,凱裡市成功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全市共有全國文明村1個、省級文明鄉鎮6個、省級文明村10個、州級文明鄉鎮2個、州級文明村17個、市級文明鄉鎮6個、市級文明村63個,並命名“十星級文明戶”2.3萬余戶、“五好家庭”600余戶。
同時,以昂揚的斗志,勇於創新,積極探索“新戰術”,推出“抓政策宣講、抓精准管理、抓短板補齊、抓產業發展、抓環境整治、抓隊伍建設、抓黨恩教育”的“七抓七促”確保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以及“黨建引領強園區統籌、主體培育強園區帶動、產業聚集強園區支撐、要素傾斜強園區保障、機制創新強園區動力”“五強”模式,確保按時打贏,譜寫了脫貧攻堅的精彩篇章。
以脫貧攻堅為檢驗,如今,凱裡市正在繪就一份精彩的脫貧攻堅答卷。這場硬仗打得全面徹底,打得振奮人心!
寰風吹頌英雄夢,笑對青天萬裡雲。向往美好生活的凱裡人民,以眾志成城、永不言棄的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困中之困”“ 艱中之艱”,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同時,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向黨和人民堅決兌現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一人”的庄嚴承諾。(粟瓊 黃軒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