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探索創新易地扶貧搬遷“5個到戶”機制

2020年12月23日17:29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榕江縣提高社區治理效能,推動黨組織向基層延伸,緊盯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設立了富民、臥龍、陽光、特和4個移民社區,堅持以戶為基礎,探索創新“5個到戶”工作機制,高標准、高質量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建立社區治理機制

建立健全社區治理組織體系。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工作與其他工作同規劃、同實施,按照“一建三進”的要求,在4個安置點建成黨支部、社區居民委員會,組建共青團、婦代會、工會等群團。同時,落實移民社區運轉經費每年不低於10萬元,足額落實社區工作人員報酬。

建立健全社區治理機制。構建黨組織領治、搬遷群眾居民自治、其他組織協助的社區治理機制,完善社區居民公約和自治章程。實行“四議兩公開”議事決策機制,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按照“居委會-小組(網格)-樓棟”的網格化管理服務機制,選聘精干人員組建社區網格員隊伍。聘請社區搬遷群眾為保潔員、治安巡邏員等共同參與小區管理服務。組建治安巡邏隊,確保異常情況及時知曉處理。

加強社區“四化”建設

社區陣地標准化。解決搬遷群眾難心事、揪心事、煩心事讓群眾留得住,作為落腳點,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在4個安置點社區分別成立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務大廳,設置黨群服務、民政社會事務、便民服務等窗口。在4個安置點建成日間照料中心和益童樂園為一體的“雙陽”服務站,為老人、小孩提供便利的活動場所,益童樂園的4點半課堂每天准時開課,組織志願者免費為孩子輔導作業,解決搬遷群眾特別是外出務工群眾無暇顧及子女的問題。

社區工作管理規范化。抓好“三公開”,打造陽光居務。組織抓好黨務公開、居務公開、財務公開。建立社區資金、資產、資源“三資”登記簿,實行實時登記、分類建檔、動態管理,年末清查,清查結果公開,保証群眾的知情權。

社區服務精准化。以“精”為前提、“准”為目標,更新服務理念、優化服務過程和完善服務體系,探索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社區服務精准化。召開群眾會議、走訪群眾,結合組建社區居民微信群等方式,積極為社區群眾提供便捷、暢通的“點單”服務訴求渠道,對社區群眾需求作精准識別。

“三社聯動”常態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車民街道設置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站,確立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的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建設和社會工作聯動的理念。積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為社區開展為民服務、教育培訓、健康養老、公益慈善、防災減災、鄰裡互助、居民融入、文體娛樂、促進和諧等活動。積極培育社會組織,組建群眾喜歡的廣場舞、山歌、蘆笙等協會開展活動,通過搬遷群眾喜見樂聞的表達形式,增強群眾歸屬感和共同創造美好新生活的決心。

搭建社區服務平台

加強陣地建設。移民社區按照“九室一廳一廣場一愛心超市”的標准建設了社區便民服務大廳、黨員活動室、愛心超市等功能室,開展“一門受理”“一站式”社區服務,健全了社區組織、改善了社區條件、方便了社區群眾、促進社區發展。

堅持基層治理現代化、“放管服”等改革精神,圍繞政務便民服務,進一步優化項目、精簡流程、明晰責權、提升效益、嚴格督評,引導移民群眾依法對部分社會化服務項目成本共擔,平衡好法治與改革關系。

積極推行社區“錯時工作”“全程代辦”等制度,將社區服務時間從原來的8個小時,延伸到12-14個小時,實行預約服務和上門服務。同時,增加假日服務並實行社區干部每天夜間值班制度,使社區活動室向居民實行無假日開放,實現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的社區服務新格局。

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通過優化社區設置、實行積分管理考核體系提高社區干部報酬、推進社區干部職業化、加強社區干部培訓等措施,基層基礎得到加強,社區建設得到切實保障。實行社區工作准入制度,厘清社區和社區服務中心及政府部門職責,促進社區減負增效。加強基層完善,在居民公約工作經驗基礎上,結合移民社區空間形態、人文特點、區域融合等方面,以塑造城市標准化社區為導向,加強了社區居民治理公約法規的調研完善工作,不斷增強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法治內生推動力。

豐富社區服務內容

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由遷出地黨委建立黨員集中學習制度,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議督促黨員就近參與學習和支持社區建設並發揮積極作用。建立黨員進社區工作機制。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等單位以“黨員志願者服務”“黨員活動日”為載體到社區志願服務結窮親領任務。參加小區環境衛生整治、清理小廣告等,把“向社區提一條建議、在社區交一個朋友”做在經常,讓移民群眾不在城市裡孤獨。(榕江縣民政局)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