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嶺花江:種“糧倉” 建“小區” 邁好“牛步子”

2020年12月23日17:35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聚焦“三農”領域硬任務,集中資源,強化保障,精准施策,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持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定不移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充分發揮關嶺牛產業作為全縣鄉村振興主導產業的作用,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持續穩定促進農戶增收,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

在花江鎮前鋒村的關嶺牛養殖場,百余頭牛兒正在吃食撒歡,到牛場務工的村民或在喂食,或在清掃﹔另一側的飼草加工車間內,機器的運轉聲伴著成噸的草料“新鮮出爐”,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下是產業的良好發展與群眾的張張笑臉。

“2016年,我們村剛成立合作社時就把關嶺牛養殖作為村裡的主要產業來發展。但由於養殖經驗不足,后續出現了有牛無草,向外購草成本過高﹔草料跟不上,牛就瘦弱易生病,售價大打折扣等問題。”據前鋒村村主任陳朝平介紹,在鎮黨委政府的政策引導下,村合作社大力發展種植飼草350余畝,既解決了牛的口糧問題,又降低了養殖場的成本投入。

2018年5月,前鋒村成功引進貴州關嶺牛銘品公司開展關嶺牛養殖合作,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通了“源頭”到“終端”的通道﹔在與該公司合作期間,共出欄1000余頭,按照“721”利益聯結進行分紅,2019年共分紅18.4萬元,實現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分紅660元,一般戶每戶分紅120元的好成績﹔而前鋒村僅僅是花江鎮大力發展關嶺牛產業的一個縮影。

花江鎮結合實際,依托產業規劃,盤活有利資源,大力發展牧草種植,不斷延伸養牛產業鏈,採取養殖“大戶+農戶”的發展模式,利用210省道兩旁交通便利、好田好土的優勢種植黑麥草1000余畝,帶動100戶農戶就業﹔利用永睦壩區土地資源種植黑麥草400余畝,確保關嶺牛冬季草料多樣性。

據了解,花江鎮目前已種植9000余畝飼草,平均畝產量達10噸的飼草,能夠保障1.8萬頭牛的草料供給,不僅徹底解決的全鎮牛產業的口糧,盈余的草料還能銷售到縣內外﹔除此之外,飼草產業還帶動了3000余人次的務工,有效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為切實做好加大“小規模、大群體”新型養殖小區養殖模式,花江鎮有力有序推進關嶺牛養殖小區的建設,用好用活財政扶貧專項發展資金,著力推進全鎮牛產業持續、穩定、健康、高質量的發展。通過該鎮黨委政府的認真研究,精心安排部署,今年10月積極組織鎮內涉及關嶺牛養殖的各村村支兩委、養殖戶和群眾代表,深入本縣新鋪鎮江龍村參觀學習養殖小區建設、農戶參與、養殖成本、內部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通過此次參觀學習,讓我們對建設養殖小區充滿信心很干勁,工作思路更加寬闊。”花江鎮鎮長鄧大中說,養殖小區的建設是為花江鎮想養殖但又缺乏圈舍的農戶提供了養殖場所,此舉能夠使更多的農戶參與到關嶺牛的產業發展中來,通過養殖實現增收。

該鎮太坪村農戶郭家能在參觀后就感觸良多,他一直以來都養殖關嶺牛,也想擴大產業規模,但苦於無錢無土地修建新的圈舍,而養殖小區能夠徹底解決他的困擾。“當地黨委政府出資修建關嶺牛養殖小區,我們願意發展的農戶通過自主報名,確定養殖數量后就能加入,待養殖小區修好后交納租金就可以養殖,這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也讓我們對發展關嶺牛充滿了信心。”

花江鎮按照“能建設、降成本、常運轉、見效益”的總體要求,分批實施,加快關嶺牛養殖小區建設步伐,其中該鎮太坪村麻窩安置點作為首批養殖小區啟動點,小區規劃總面積1700㎡,能夠同時養殖關嶺牛300頭﹔目前該養殖小區建設處於設計階段,預計明年4月份建成使用。

該鎮太坪村麻窩安置點的關嶺牛養殖小區還未動工,就已有40戶200人搬遷群眾申請加入。搬遷戶賀昌倫就是其中一員,在得知關嶺牛養殖小區建在家門口后激動萬分。他說:“搬遷過來后一直都想養牛發展,但是安置點不能私建圈舍,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現在了解到政府要在安置點附近修建養殖小區,我第一時間就去報了名,這讓我們搬遷戶在家門口實現養殖發展的願望成了真。”

種好飼草,建好小區,花江鎮多措並舉走好“牛步子”,大力利用農行“農e貸”,讓更多有需求、有意願、想發展的農戶參與到關嶺牛養殖中,促進廣大農戶持續增收致富,助推全鎮農業產業現代化進程,夯實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基礎,為鄉村振興增添產業動能。(文/圖 高智 羅波)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