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賴盈盈
“走,我們去貴州當新貴州人!”2014年,作為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被貴州引進時,如今的貴州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昭勇對女兒說。
6年過去,李昭勇不僅舉家從山東遷至貴州,還與鎮遠縣報京村結下深厚情誼。
2016年4月,李昭勇主動請纓赴報京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及校駐村工作隊隊長,挑起脫貧攻堅的重任。
駐村兩年,一個“教書匠”用真誠與努力,為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為發展稻田魚、養蜂、花椒種植和精品水果奠定了基礎。如今,李昭勇雖已返回校園,報京村依然是他的牽挂。
近年來,貴州優渥的人才政策、求賢若渴的誠意,吸引了越來越多高層次人才來貴州安家落戶、干事創業,為貴州高等教育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
“食用菌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尤其適宜不能發展大農業的貴州。”這是貴州大學食用菌研究院副院長田風華2019年決定從吉林農業大學到貴州擔任特崗教授的原因。
今年5月,田風華瞄准貴州省食用菌生產中的紅托竹蓀黃水病病害問題,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厘清了病害發生原因。結合健康栽培和綠色綜合防控技術,田風華一直在為黔菇躋身全國第一梯隊而努力。
貴州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張亞軍,2014年作為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后被引進貴州,在學校大力支持下,他期盼已久的“貴州財經大學領導力研究中心”已順利落地。
這個由十幾位國內外頂尖工商管理專業專家組成的團隊,不僅接連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核心期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還在學術界為貴州工商管理專業贏得了發言權。
“貴州遍地是黃金。”2019年,醉心侗族音樂史研究的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吳遠華,來到貴州民族大學擔任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開始了對貴州侗族音樂文化的研究與挖掘。
秉承以歌傳史的理想,吳遠華梳理了侗族器樂歷史脈絡,出版了《文化人類學視域下的侗族器樂研究》一書,向著打造“少數民族音樂貴州樣板”的目標而奮斗。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近年來,貴州把人才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省內各高校著力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在博士人才引進上持續用力,吸引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扎根貴州,為貴州高等教育發展、高校科研進步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微訪談
為高層次人才提供 良好的科研平台
記者:您認為如何才能讓人才真心、安心留下來?
李昭勇:留住人才,踏踏實實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不僅要加強人才引進相關政策的連貫性,在待遇上持續加大投入,更要為高層次人才,尤其是高校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團隊,逐步構建“集團式作戰”的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