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楷林
銀飾叮叮,歌舞歡騰。巡游展示、商品展銷、歌舞展演、活態體驗……冬季的貴州釋放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各項文化民俗節慶活動層出不窮,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延續著非遺的生命力,為貴州冬季旅游助力添彩。
深挖文化 塑造文旅形象名片
寒風凜冽,黔東南州雷山縣卻洋溢著節日的“暖意”。11月19日,2020中國雷山苗年拉開帷幕,在接下來的“中國雷山苗年非遺活動月”中,11項大型文化活動陸續上演,讓人目不暇接。
“太有意思了,真是不虛此行!精美的銀飾、歡樂的舞蹈、地道的民俗讓人陶醉。”11月28日,廣州游客王悅跟隨“唱游包列+貴州苗年:千名姑媽回娘家”非遺節慶體驗旅行團抵達雷山縣,當地“千名姑媽回娘家”的熱鬧景象令她印象深刻。
“千名姑媽回娘家”是雷山苗年期間一項精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據此次旅行團負責人貴州海納風行旅行社總經理羅海介紹:“旅行社從2015年開始便結合貴州各地民俗節慶活動推出旅游產品,每年都能為旅行社帶來數千客源。”
記者從雷山縣委宣傳部獲悉,截至12月1日,雷山苗年已吸引30余萬游客紛至沓來,人數同比增長10%。
雷山縣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屆苗年已減少了很多文化活動,但游客人數不降反增,折射出貴州非遺旅游的巨大“磁力”,也折射出雷山縣大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所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雷山縣深挖當地民族文化,圍繞雷山苗年、雷山牯藏節、雷山吃新節等民俗節慶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推陳出新,打響了雷山縣全國知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
2014年以來,雷山全縣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長26.1%,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32.15%。
貴州是民俗節慶的海洋。除了苗年,侗年、苗族姊妹節、布依族三月三、彝族火把節等已成為全國知名的非遺文化旅游名片,有力提升了當地文化旅游形象。
精心策劃 擦亮非遺旅游品牌
一首首歡歌在青山綠水間回蕩,10余個布依族演員身著精美的民族服飾,將布依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舞台上。
11月15日,在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第六屆“謝牛節”暨王崗“庖湯季”活動上,精彩的文藝匯演和有趣的非遺體驗,讓現場100余個親子家庭大飽眼福。
烏當區新堡鄉將當地民俗節慶與非遺體驗、傳統美食創新融合,既填補了當地冬季旅游的短板,又帶動了旅游消費,也讓傳統技藝和文化得到了更好地推廣。
黔東南州丹寨萬達小鎮人潮涌動,才結束不久的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活動余溫未消,冬季旅游的熱度正在加溫。
11月28日,丹寨萬達小鎮國春銀飾店裡購買銀飾的游客絡繹不絕,營業員劉開芬告訴記者:“銷量最近翻了一番,希望以后多推出各類活動吸引游客。”
據悉,在“中國丹寨非遺周”為期9天的活動時間裡,各項論壇、展覽、演出、文創大賽等好戲連台,引爆消費熱潮。活動期間,萬達小鎮共計接待游客26萬余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76萬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7億元。小鎮內非遺商戶、酒店和客棧收入均同比大幅增長。
10月25日,我省“貴州秋冬季非遺旅游”正式啟動。“黔東南侗族非遺深度體驗游”入選由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首批全國非遺主題旅游線路,以此為契機,全省各地將陸續推出非遺旅游線路,並結合2020黎平·中國侗年暨第十屆黎平侗文化旅游節、遵義羊肉粉節、醉美遵義·黔北民族民俗文化之旅、苗族跳場、苗年、斗牛節、彝族年、西門跳花節、石阡說春等,在全省上下開展形式多樣、別具一格的非遺文化旅游活動,發力冬季旅游市場。
活態展示 豐富旅游文化體驗
手持蠟刀,一勾一畫、一繞一點,花鳥魚虫躍然畫布之上,浸入藍靛染缸,一方藍布道出各般形態。11月29日,黔東南蠟染藝人在從江縣周末非遺扶貧集市上展示蠟染技藝,引來游客駐足觀看,爭相購買。
當日,集市正式開市迎客,上百個非遺產品、扶貧產品、農特產品攤位銷售火爆。侗琴制作藝人演奏著動聽的侗琴樂曲,侗族琵琶歌藝人一邊銷售精美的刺繡產品,一邊表演侗族琵琶歌……非遺文化與展銷活動相結合,展示著當地傳統文化魅力。
近年來,我省大力開展非遺進景區工作,和非遺文化有關的活動不僅成為旅游景區的常駐“節目”,也成為景區營銷宣傳的新亮點。
11月28日,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總結大會在貴陽市女子職業學院舉行,活動現場,展演了由優選非遺經典節目、非遺創意精品節目、生活互動性精品節目共同組成的精彩演出。
“‘非遺周末聚’的精彩之處在於讓參與的游客深度體驗非遺文化,看一段舞、聽一首歌、了解一個民俗、親手制作一件手工藝品,游客就有了難忘的非遺旅游體驗和記憶。”曾多次參加“非遺周末聚”活動的貴州省牙舟陶器燒制技藝傳承人吳宏告訴記者。
據了解,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自2016年啟動以來已展演483場,走進80余個縣(市、區)及景區,共計15000余名非遺傳承人及演職人員現場獻藝,10000余款非遺及非遺創意產品、地方特色扶貧產品、美食進行展示和銷售,線上線下觀眾數達400余萬人次,為我省非遺文化提供了集中活態展示的平台,也有效促進了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和旅游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