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靠老鄉。”“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衛生與健康、文明與環境是代表一個家庭幸福指數、一個村庄文明進步的象征。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進程中,以“整五臟、治六亂、創七美”為契機,通過開展“三引”文明行動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努力打造干淨、整潔、優美、文明的美麗家園,為助力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和幸福家園奠定了堅實基礎。
制度引領靚鄉村
圍繞干什麼、怎麼干、誰來干,研究制定《貞豐縣年農村人居環境文明整治工作方案》,逐級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細化目標任務和工作職責,各鄉(鎮、街道)、村(居、社區)結合實際,制定人居環境文明整治工作方案、脫貧攻堅“紅黑榜”管理辦法、脫貧攻堅村級戰時公約、督導考核機制等制度、辦法,將孝老愛親傳統美德、愛護環境衛生、村寨衛生清掃保潔等納入村規民約,多渠道引導群眾遵守道德規范。
目前,龍場鎮寬舍社區“寬十條”、永豐街道必克村“文明規范布依歌”、挽瀾鎮興龍村“三字經”等各具特色的約定俗成自治條約,成為了影響和引導當地群眾的行為標准和道德准則。按照“屬地管理、上下聯動、全民參與、綜合整治”的原則,以村民自治為主體,縣鄉村包保責任人、下沉干部、駐村干部、第一書記、村組干部、群眾代表共同組建成鄉村人居環境大整治“突擊隊”,重點對鄉村辦公區域、衛生秩序、通鄉通村通組公路、村寨串戶路沿線暴露垃圾、野廣告以及農戶房前屋后庭院和室內衛生開展專項整治。充分發揮“四員”(護林員、保潔員、護水員、護路員)作用,重點對進村路、進組路、串戶路和河道日常環境進行專項整治,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文明大整治“大決戰”“殲滅戰”行動全面打響。
在貞豐縣永豐街道必克村,村支干部組織開展院壩會知識講習活動,通過環境整治等相關政策知識進行宣傳講解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節目表演等形式,扎實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等工作,讓群眾深入了解、積極參與,感受環境改善帶來的益處。進一步增強群眾意識,打造和諧美麗宜居環境。
“通過貞豐縣各級幫扶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到我們必克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每天早上起來我們都打掃環境衛生,各家各戶都養成了好習慣,每天把家裡衛生打掃得干干淨淨的。”必克村貧困戶黃服照說。
“必克村自從開展脫貧攻堅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以來,每個星期都組織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我們從門前‘三包’開始做起,區域劃定,每天早上清早起來,我們的幫扶責任人和駐村工作隊,入戶進行督導,讓每家每戶都形成良好衛生生活習慣,自覺參與到我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中來,使必克村的村容村貌環境衛生得到很大的改善。”必克村前沿指揮所指揮長唐平說。
在貞豐縣平街鄉冗染村,一大早,在冗染村辣子地組,鄉、村干部、下沉干部和村組群眾一起拿起掃把、鐵鏟,對活動廣場、通組主干道進行大掃除,撿拾紙屑、飲料瓶、煙盒、煙頭,清除樹枝、樹葉和各類建筑垃圾。
過去,由於群眾環境衛生意識差,組裡臟亂差現象較為嚴重。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村組干部和下沉干部認真分析原因,從群眾意識著手,通過加大宣傳動員和干部帶頭,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如今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打掃得干干淨淨。
“以前我們辣子地組環境衛生比較差,因為辣子地主要是以養殖為主,牛、羊經過道路后會留下一些糞便。通過幾次帶動群眾把公共衛生搞起來,現在農戶的積極性也變高了。”冗染村辣子地組組長黃國華說。
通過持續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從公共區域逐步延伸到各家各戶室內衛生,讓群眾牢固樹立環境意識,形成良好衛生習慣。干部示范帶動,群眾積極參與,真正讓愛護環境衛生意識植根群眾腦中。與此同時,群眾以自身行動為標准為孩子做好榜樣,全力推進移風易俗,助力脫貧攻堅。
據統計,脫貧攻堅以來,各村(居、社區)集中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2萬余場次,黨員干部和群眾參與10萬余人次,呈現出日日在整治,日日在清掃的勢態,干群合力,協同作戰,扮靚鄉村環境,整治活動推向高潮。環境衛生大整治,極大的改善了村組道路和村容村貌,解決了成年衛生頑疾問題,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極大的帶動群眾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到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美麗鄉村幸福家園。
“三先”引領破陋習
圍繞文明習慣養成,著力在“破除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方面精准發力。以治理“五臟六亂”(衣服臟、被褥臟、廚房臟、用具臟、環境臟,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為重點,突出“三先”(即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脫貧先脫舊)引領,將不文明行為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界定村民的責任與義務,發動村組干部、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各網格組長、包保責任人對轄區農戶環境衛生進行指導,廣泛開展文明告知、文明提醒、文明規勸等文明行為宣傳活動,同步開展環境衛生排查治理,著力引導群眾養成良好文明衛生習慣。
為確保環境治理工作落到實處,組建督導組定期督查和不定期開展面上督查和線上督查。面上督查由縣委宣傳部、三創辦等部門抽調人員聯合組成,線上督查由縣直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街道)抽調人員組成,重點對本轄區內的農戶、村寨、集鎮環境整治及文明評比工作進行巡視、督查和指導。
在挽瀾鎮,由鎮政府組成的檢查督導組正在對企業污水處理設施設備進行檢查。為加快綠色發展,挽瀾鎮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強化宣傳引導,不斷的在實踐中尋找基層治理新路徑,有力推動全鎮環境整治工作落實,鎮容鎮貌得到極大改善,群眾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我們這個萬盛洗煤廠,是按照環保的要求來進行建設的,污水不會污染外面的河流,那麼室內的污水,我們在工廠下面會建一個沉澱池,沉澱了之后就回收來重新使用。不管從外面拉進來矸石,或者我們要拉出去矸石或者煤,我們都是要求蓋篷布,不蓋篷布不達標,我們是絕對不放行的,第三個方面是周圍的環境,洒下來的矸石,我們每一個月都請人進行打掃,因為要保持我們這些周邊的環境清潔。”挽瀾鎮萬盛矸石洗送廠生產管理員羅應貴說。
通過成立檢查督導小組,定期對企業進行監督,從根源上減少污染源的發生,有效提高群眾生態環保責任意識,增強公眾生態觀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現在環境衛生整治了以后,對我們老百姓相當的好,像以前路面灰塵大,車子路過門口都想把門關上,現在政府大力整治環境衛生以后,車輛從我們門口經過都不怎麼有灰塵了。”挽瀾鎮群眾羅建入說。
“前幾年,我們這條河,經常有群眾亂丟垃圾到河裡面,煤場的污水也淌到河裡來,那麼近兩年來,不給群眾丟垃圾到河溝,不給煤廠放污水進到河溝,現在我們的河溝,河水都清亮了,河溝裡面都有魚了。”挽瀾鎮納坎村村民陳友書高興地說。
據統計,全縣包保干部動員農戶開展環境文明治理行動10萬余人次,開展面上督查和線上督導300余次。
示范引領創七美
以深入開展“創七美”(美麗庭院、美麗村庄、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公路、美麗風景、美麗鄉愁)活動為契機,強化思想引領、典型引領、示范引領,通過群眾會、院壩會、田間會、網格會、小組會、逐戶入戶宣傳等方式,扎實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講、感恩教育、愛護環境等文明衛生知識教育引導,結合“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貞豐”、文明村鎮創建行動,通過在全縣各村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最美村寨、最美廚房、最美院落、最美臥室、最美家庭等文明評選活動,常態化開展脫貧攻堅知識、衛生常識等有獎問答,不定期開展“紅黑榜”公示曝光活動等,有效激發干群合力創建最美鄉村、最美家園內生動力。目前,北盤江、魯容、挽瀾等鄉鎮,通過扎實開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爭做文明人共創文明村活動,群眾自覺愛護環境、良好生活和文明習慣養成意識進一步形成。
在貞豐縣永豐街道,領導班子一行到必克村組織必克小學師生、群眾開展了“小手牽大手,共建秀美必克”整臟治亂活動。活動中,大家對必克村廣場、河道等進行了垃圾清理。
在魯貢鎮,但由於部分群眾長期以來養成的陋習,仍存在一些不文明行為,如亂扔亂吐、亂停亂放、亂搭亂建、亂倒垃圾等。為此,魯貢鎮設立了文明行動曝光台,由城管辦人員不定期對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此舉旨在加大對群眾不文明行為的管控,增強群眾文明意識,積極群眾以實際行動自覺支持、配合、參與文明行動。有效緩解了群眾亂停亂放、亂搭亂建、亂倒垃圾等不文明行為。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展各類政策宣傳(講)8000余場次,推進全國文明村2個,全國衛生鄉鎮4個,全國文明家庭1戶,全省文明鄉鎮4個,全省文明村3個。評選出縣級文明村93個、文明鄉鎮10個、文明家庭28個、“最美孝星”42名、“最美第一書記”10名、“最美幫扶干部”10名、“最美脫貧模范戶”10戶、新市民安置區“文明家庭”17個、新市民安置區“最美公婆”10名、新市民安置區“最美媳婦”10名、新市民安置區“最美孝心”6名、新市民安置區“我愛我家”模范家庭10戶、“十大杰出青年”、“十大創業標兵”,各村(居、社區)開展文明評比1200次,評選出文明戶1975戶,“紅黑榜”公示500余期。(貞豐縣融媒體中心供稿供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