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姜雨熙
“我們學校40名教師隊伍中,有20名是共產黨員,行政人員有11個,其中就有10個是黨員。黨員佔比很高,示范引領性更強、凝聚力更強,作用發揮也更有效。”啟新學校黨支部書記伍麗蓉說。
西秀區啟新學校是安順市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彩虹社區配套建設項目,也是安順市唯一一所,為保障易地扶貧搬遷隨遷子女入學問題而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確立了以支部為引領,發揮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團員一個榜樣的示范效應,突出“啟新思源、自強不息”的校訓,以黨建帶團建、隊建,逐步打造出“紅色領航 活力啟新”的黨建教育品牌,開展多元化課程教學。
考慮到貧困孩子多、留守兒童多、家庭教育缺失嚴重,生活習慣不適應,學習基礎薄弱等特殊性,學校採取“學校黨支部+社區黨支部+家長”的管理模式,讓搬遷群眾子女能夠放心入學、安心就讀,互聯互動織牢“教育網”。
為解決孩子們課余時間無人輔導學習、照料生活的難題,學校黨支部創新規劃“一日育人課程”、開設“第二課堂”等特色教學,增設繪畫、電子琴、唱歌等多項興趣課程,利用“大課間”、下午放學時間開展“交通手勢操”“畫斑馬線”“儀表儀容我規范”“垃圾分類我能行”等豐富有趣的互動教學。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還培養學生多元技能、激發學習興趣,將教學變得形象化、生活化,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社區和諧等意識。
同時,學校黨支部還以節慶日為契機,外引援助,內重感恩,聯合社區黨支部,組織開展“代理家長”“一幫一”“微心願”“集體生日”“家長師生包粽子”等活動。實行“黨員包保”制,組織黨員上樓入戶,從上廁所、家居整理、給男生剪長發、教女生扎辮子等生活習慣點滴入手,開展關愛幫扶工作,開拓孩子的眼界、豐富師生的課余生活,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學校的關愛。
目前,從建校之初的1個學生、27名教師到今天師生近1000人,共開設了21個教學班,解決了來自西秀區13個鄉鎮近600名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入學問題。同時,學校還提供了12個工勤崗位,讓搬遷群眾就近就業,讓搬遷群眾子女放心入學、安心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