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麻山”,方知貧與苦
猴場鎮打啷村,位於麻山腹地望謨縣、羅甸縣、紫雲自治縣三地交界處,山高谷深,地理閉塞,是紫雲自治縣的“貧中之貧”。
“眾知昔日陡坎坡,山羊野豬都難過,種地人民深知苦,種一大坡裝幾筐……”什麼樣的土地,就會生長出什麼樣的詩歌。
一首形容打啷村生活困苦的打油詩,寫在村裡一處破舊房屋的牆壁上,看模糊的字跡,已經有些年頭了。據村干部介紹,寫詩的人是村裡80歲的退休教師龍通文。
易地扶貧搬遷點城南社區。
“這裡是麻山中的麻山,過去想到鎮上趕個場,要花一整天時間。”龍通文老人回憶起過去的日子,直搖著頭。據他介紹,在上個世紀80年代,村裡連一條通往外界的大路都沒有,村民靠在山裡刨土種包谷為生。
上世紀90年代,村裡修了一條通往鄉裡的土路。可盡管有了路,由於地處深山處,一到雨季,山上來的水流就把這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沖得“支離破碎”。
“2008年,村裡遭遇特大洪水災害,洪水不僅沖壞了道路,村民房子也被沖垮了。”龍通說,凶猛的洪水讓原本窮困的打啷村“雪上加霜”,群眾的生活陷入絕境,最后依靠著國家的救濟糧,才得以暫時解困。
貧困的心酸,讓龍通文感慨萬分。那一年,他寫了這首打油詩。
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路,還是那條灰塵扑扑的爛泥路。窮,是依舊的窮。
直到2019年6月,打啷村脫貧攻堅前沿作戰隊隊長胡波來村裡開展幫扶工作時,遇到山洪,土路被沖斷,車子進不來,他和隊員隻能靠步行進村。
“如果不是親眼見到,你是很難相信這裡的基礎設施,能落后到如此的程度,百姓的生活是如此的苦。”胡波說。
打啷村,只是紫雲自治縣92個貧困村的一個縮影。
閉塞的生存環境與落后的基礎設施,在麻山腹地碰撞,世代居住在這裡的群眾被貧困深深困擾,留下長久的心酸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