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方:揭秘鼎新村民致富的“三色經濟”

2020年09月17日15:11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鼎新鄉洞中養菇 李蕾 攝
鼎新鄉洞中養菇 李蕾 攝

“社長,你們合作社今天又賣了多少錢?”

“不多,2萬元,你們社呢?”

“要多你們點,2萬出頭。”

……

9月15日,在貴州省大方縣鼎新鄉辣椒收購點,盯著出貨單上的金額,前來交售辣椒的各村合作社負責人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近年來,貴州聚焦脫貧攻堅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推動優勢產業優先發展、優勢品種優先突破,在全省選擇茶葉、食用菌、中藥材、刺梨、辣椒等12個特色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制定產業發展推進方案,集全省之力大力發展。

正是借得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化農業產業發展的東風,大方縣鼎新鄉以大黨建為統領,通過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的方式,按“支部引領、產業鋪路、群眾致富”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辣椒、刺梨、食用菌等作為主導產業發展,烏蒙腹地的山野間,紅、黃、白“三色”產業花開滿山,處處可見好“豐”景。

紅色辣椒“遍地開花”

步入鼎新鄉的田間地頭,紅綠相間的萬畝辣椒基地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忙碌的椒農穿梭其中,一幅豐收畫卷正徐徐鋪設開來。

“我家今年種植辣椒3畝,每畝能夠收獲2000公斤左右,按收售價每斤1.1元計,能賣6000余元,比種玉米劃算,明年我將擴大辣椒種植面積。”常寨組椒農李文華說。

今年以來,鼎新鄉堅持黨建引領做強產業的發展思路,把辣椒產業作為富民增收和脫貧攻堅的有力措施,採取支部領辦、黨員帶頭、企業帶動的發展模式,採取“訂單式”種植方式,規劃種植辣椒10000畝,其中連片6000畝、散種4000畝。

“在支部的引領下,我們合作社流轉土地3200畝種辣椒,從覆膜到辣椒移栽已帶動300余戶500多人增收,現在正是辣椒採收的季節,請群眾採摘辣椒4角錢一斤,這幾天每天都有七八十人人參與採摘,平均每天能採摘1.6萬斤,每天工資差不多都要支付6400元。”新場村辣椒基地負責人羅勇介紹。

為推動辣椒種植工作有序開展,該鄉提前謀劃,科學育苗,成立辣椒種植產業技術服務專班、銷售工作專班,解決了技術與銷售問題。目前,全鄉萬畝訂單辣椒將給椒農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入,為鼎新鄉“辣”出一條群眾致富增收產業發展路,“椒”開一朵致富紅花。

黃色刺梨“甜蜜來襲”

剛踏出五一村常寨組的辣椒基地,一股淡淡的芳香迎風吹來,沁人心脾。尋味而去,映入眼帘的是個頭飽滿、黃燦燦的刺梨壓彎了枝頭,果民正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茂密的枝葉中,採摘成熟的刺梨。

“今年雨水充足,刺梨外形大、口感好,我種了13畝刺梨,畝產1860斤左右,合作社按每斤1.3元收購,估計收入3萬多元,以前這些生長在路邊的野果果,哪個曉得能賣好價錢。”一大早,該村常寨組李書杰就請了12名村民前來幫忙採摘刺梨,望著漫山遍野的黃色刺梨,李書杰喜滋滋地說。

“還不到中午12點,我就摘了120斤,估計摘到下午,會摘300來斤左右,合作社按每斤4角錢付我們工錢,預計會有120元的收入。”常寨組村民陳蘭菊開心地說。

五一村刺梨種植合作社管理人員王凱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的刺梨結得很好,每畝產量在1800斤左右,3800畝刺梨,以每斤1.3元進行訂單出售,可實現產值910余萬元,除去支付給群眾的採摘費200余萬元外,果農可收入700余萬元。”

近年來,鼎新鄉充分利用退耕還林政策及石漠化治理項目,積極引領群眾栽種刺梨,在五一、新場、大井、興啟四個村發展種植刺梨3800余畝,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發展。如今,這個帶刺的產業已發展成為群眾致富的“甜蜜事業”。

白色姬菇“異軍突起”

沿著新修的水泥步道進入長豐村爛壩組天然溶洞內,一排排整齊的菌棒、一朵朵乳白色躥出菌包的姬菇,與鐘乳、石筍的交相映襯,返鄉創業大學生、預備黨員楊臣,帶領數十名工人穿著整潔的工作服,有條不紊地採摘、裝箱……

楊臣介紹說,利用天然溶洞發展平菇種植,解決三大難題:一是溶洞溫度保持在14-18攝氏度之間,一年四季都是恆溫,解決了夏天持續高溫造成平菇減產的問題﹔二是利用溶洞發展平菇,解決了土地資源連片整合難的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三是溶洞面積大,沒有其他外來物的浸染,不受任何病虫害的干擾等,解決了菌棒易爛的問題。

經過不斷發展,目前,還基地姬菇種植規模已達50萬棒,年銷售上入500余萬元。基地以“支部+村集體+農戶”模式,帶動農戶鄉裡的群眾62戶134人加入發展姬菇產業,白色姬菇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我們來這裡工作,每天工資90元,我與老伴在這裡已已經干了42天,工資加起來就是7560元,而且工作地點就在家門口,中午還能抽空回家喂牲口。”正在溶洞忙碌著採摘姬菇的長豐村村民張懷慶說。

而在不遠處的風景村,村民何政林去年從東北引進了全套自動化設備和液體菌種技術,建成了日產1萬袋食用菌菌包的生產線。目前已生產冬蓀、姬菇等各種菌包150萬袋,實現銷售收入可達450萬余元。

食用菌產業的異軍突起,成為鼎新鄉又一大支柱產業。

“下一步,全鄉將堅持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繼續鞏固辣椒、刺梨、姬菇產業的同時,對已種下的魔芋、皂角、中藥材、花椒等產業進行科學管護,突出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實現‘三色’產業向‘滿園春色’轉變。”大方縣鼎新鄉黨委副書記高志如是說。(李蕾)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