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嶺楊海華:做群眾信賴的管水員

2020年06月01日14:16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人們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在關嶺自治縣龍潭街道北口村,當地群眾還說“吃水不忘管水人”。這個“管水人”就是關嶺自治縣龍潭街道北口村的管水員楊海華。他每天爬坡過坎、保水入戶,深受大家稱贊。他曾經也是一名貧困戶,用勤勞書寫產業發展,用汗水造就房屋新建。脫貧路上,他不畏艱辛,砥礪前行,用智慧凝聚力量,用勤勞擺脫貧困。

自從當上村裡的管水員后,每天一大早,楊海華都會不自覺的到各管道接口處查看水流情況,為全村600戶2509人提供飲水保障。

“當上管水員,是我的榮幸,也是我的責任。我要踏踏實實做好工作,讓群眾吃上干淨的水,吃上滿意的水。”關嶺自治縣龍潭街道北口村村民楊海華說。

雖然做管水員這份工作僅僅一年時間,但靠著勤勞努力和一份為民出力的心,早已贏得了群眾的認可。一年前,這裡的村民用的還是老水池的水,水質不達標,每到四五月份,水源還會枯竭,導致村民吃水成了老大難的問題。后來村支兩委以及駐村工作隊協同縣相關部門引來了城市管網的水后,楊海華便做起了管水員這份工作。

“以前吃水比較困難,因為沒得人管理,一斷就是一個多星期,自從現在水一疏通了,楊海華來管理,他這個人做事情比較積極,隻要一曉得水管堵,馬上疏通,隨時喊隨時到,工作上不得問題。我們大家對他都很滿意。”關嶺自治縣龍潭街道北口村村民嚴方倫夸贊的說道。

村裡全程10公裡的管道,楊海華總是沿著管道來回查看完才放心,雖然很辛苦,但這份吃苦耐勞的工作他早就習以為常。很多年前,由於家庭條件不好,人口多,壓力大,重擔壓在了楊海華的身上,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很艱苦。

“以前我家生活很困難,一年種的糧食都不夠吃,又出不去打工,隻能種點黃豆、白菜些拿到市場上去賣,然后買糧食回來吃。”關嶺自治縣龍潭街道北口村村民楊海華說。

生活的重擔沒有難倒楊海華,反而讓他鍛煉出吃苦耐勞的品格。

自從國家精准扶貧工作開始后,經過摸底排查,2014年,楊海華一家由於缺資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了國家和政府的大力幫助,更激起了楊海華擺脫貧困的信心。

“現在國家政策好,得到了他們的幫助,我更要爭取努力,發展經濟,把自己的經濟發展上去,早日脫貧。”關嶺自治縣龍潭街道北口村村民楊海華堅定的說。

在村支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楊海華四處學習、重塑觀念、改變打法,到處找資金、學技術,將一直以來都種植玉米和水稻的土地改種生姜,幾年下來,碩果累累。

“我種包谷確實沒有收入,后來我選擇種生姜盤經濟。種生姜沒有技術,去和種姜大戶學技術,學完技術后我就拿我家的三畝田地來種生姜,三年下來,每年的收入大概有兩萬,特別滿意。”關嶺自治縣龍潭街道北口村村民楊海華自豪的說道。

自從決定開始生姜種植以后,楊海華便每天早出晚歸辛勤勞作,風裡雨裡總是在家與基地之間來回奔走。在他的努力經營之下,生姜當年便得到豐收。因此,楊海華在2014年底也成功擺脫了貧困。脫貧之后,他並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大力發展生姜產業,帶領當地農戶到他的基地務工,幾年下來,他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以前我家住的是一個80個平方米的一個小平房,一家人住起很擠,堆東西都堆不下,現在我家又建了一個160多個平方米的小平房,住起很舒坦,又買起了一輛小車,過得很舒坦,覺得像做夢一樣。”楊海華說。

“楊海華作為一名貧困戶,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脫貧。脫貧以后不忘帶動他人脫貧,動員老百姓到他的生姜基地裡面務工,為我們村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同時作為一名管水員,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每天都到各個點上排查隱患,為我們全村村民提供了飲水保障。希望廣大村民向他學習,努力拼搏,積極奮斗,通過雙手,勤勞致富。”關嶺自治縣龍潭街道北口村駐村第一書記鄧偉夸贊道。

脫貧不脫政策,摘帽不摘幫扶。脫貧之后,楊海華繼續在村支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在發展農村產業過程中不斷探索。今年,他決定不再種植生姜,而將土地種起了辣椒,走進他的辣椒基地,一個個飽滿嫩綠的辣椒挂滿枝頭,一片豐收繁忙的景象。

“姜對土質的要求很高,我已經種了三年了,再種下去對姜的收益不好,。現在我已經種上了辣椒,辣椒已經挂果了,再過幾天,我就拿去賣了。我從一個貧困戶走向脫貧,我覺得其實脫貧並不難,隻要你足夠努力去創造,就一定能夠脫貧。接下來,我要把我的產業發展好,爭取過上更好的生活。”看著即將帶來的收獲楊海華眼裡充滿了喜悅。(文/張賽)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