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老師跨界念起“種菜經”

2020年01月22日09:32  來源:中國教育報
 

臘月二十二,天寒地凍,外面天已擦黑,栗建廣在屋裡卻待得不踏實,心裡總有點事放不下。頂著寒風到村裡蔬菜基地的倉庫轉了一圈,確認一切安好,他才放心回屋,“這兒的東西一共值10多萬元呢,村裡每月給我發500元讓我照看好了,可不能有啥閃失”。

對栗建廣所在的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周頂屯村來說,這個種植面積100畝的蔬菜基地是不折不扣的寶貝。

2019年,靠投資分紅和在蔬菜基地打工,周頂屯村不少村民家裡增收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給村民分完紅,又用賣菜的收益給“五保戶”發了補助,村裡賬上還多出近5萬元。

就拿栗建廣來說,他家裡有5畝地交給了蔬菜基地使用,一年能拿5000元分紅,余下10多畝地則轉包了出去。栗建廣平日在蔬菜基地幫忙,忙時每月工資3000元,閑時每月也有500元收入,一年的收入算下來比過去翻了一番不止。

“扶貧隊給村裡帶來的都是好事兒,尤其是王書記,對咱們真不錯!”栗建廣樂呵呵地邊說邊豎起大拇指。

栗建廣口中的“王書記”,指的是橋東區教體局駐周頂屯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王利生。

2018年到周頂屯村駐村扶貧以前,這位擔任橋東區衛華小學體育教研組組長和全區學科帶頭人的優秀體育教師,對農村可謂一無所知。扛起擔子后,王利生一頭扎到村裡,與同伴們摸爬滾打、走村入戶,很快就跟村民打成一片。

村裡的蔬菜基地,就是王利生帶著工作隊員和村民們建起來的。

過去,周頂屯村沒有別的產業,全村6000畝地種的幾乎全是玉米,每畝純收入隻有六七百元,蔬菜基地種菜則可以帶來每畝地至少5000元收入。兩相對比,好處顯而易見,然而,村民們最初卻不是這樣想的。

“我們建這個蔬菜基地就是想引導村民改變觀念。”王利生說,一開始,種了一輩子玉米的村民說啥都不相信自家地裡能長出葫蘆、豆角這些“細菜”,也不相信種了菜能賣出去。

為了說服村民,王利生打了包票:掙到錢大家一起分,賠了錢也能保証村民拿到在蔬菜基地打工的工資收入。

2019年5月,建蔬菜基地的事終於走上了正軌。除了村民入股,王利生又四處借來23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村裡“村企聯盟”流轉的100畝土地成了種植基地,先后種植了40畝大蔥,40畝豆角和20畝茄子、西紅柿、辣椒等蔬菜。

從播種、施肥、除虫到分揀、打捆……對這個缺少農活經驗的團隊來說,每個環節都要邊干邊學。

從蔬菜收獲后的銷售過程,就可以窺見其中的辛苦。蔬菜上市的7月中旬到10月初,王利生每天晚上8點多和隊員、村民把蔬菜摘好裝車,半夜就要從村裡出發,趕到20多公裡外的蔬菜批發市場等著商販前來收購,一直到早上7點多收攤,幾個月裡每天如此往復。

晒黑了、變瘦了,駐村兩年來,王利生從城裡的“教書先生”變成了地道的農民,談起自己的“種菜經”頭頭是道。

“他家裡孩子小,爸媽身體也不好,自己血壓還高,真是太不容易了。”橋東區教體局局長郭麗宏說,王利生駐村扶貧以來,經常整月不著家,不僅他自己,連家人都跟著付出了太多。

“看到村裡和村民們得到實惠,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說起自己的辛勞,王利生輕描淡寫一語帶過。

對周頂屯村村民來說,生活的變化不只是收入提高了。在各級政府支持和駐村工作隊多方籌措下,幾年下來,村裡的土路完成了硬化,旱廁改成了水廁,道路更干淨了,通過危房改造,一些村民家裡一下雨就有倒塌危險的窯洞不見了……如今,周頂屯村已整體實現脫貧摘帽,正步入提高鞏固的發展新階段。

發生在村民們觀念上的變化更讓人感到欣喜。“哪天王書記他們走了,菜我們也要接著種,書記領的路我們要繼續走下去。”栗建廣的話代表了村民們的心聲。

“有了這次嘗試,我們更有信心了。”談起未來,王利生滿懷憧憬,“今年把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讓村民收入至少翻一番!”

(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 周飛 易鑫 周洪鬆 李澈 單藝偉 任赫 執筆:李澈)

(責編:顧蘭雲(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