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安順經開區唯一將地戲納入校本教材的小屯小學,近年來,在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地戲引入課堂,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的同時,還進一步豐富學校課堂校園文化。
日前,在小屯小學的操場上,地戲傳承人齊維昌正在給同學們上地戲表演課。一鑼一鼓伴奏,一人領唱眾人伴和,孩子們首蒙青巾,腰圍戰裙,額戴假面,,手執戈矛刀戟之屬,有模有樣的唱起了《三英戰呂布》《元帥校場練兵》等地戲唱段。教學中,考慮隊員年齡特征,齊維昌沒有局限某一堂地戲內容的教學,而是截取多堂地戲的精彩片斷進行教學,所截片斷皆為表現忠義、向上精神的唱段。
小學地戲隊員齊新凱說:“這三年來我一直中午和小伙伴一起去老師那裡學地戲,從開始不懂地戲到現在又會唱又會跳,地戲裡面的故事和人物特別吸引我,我最喜歡的就是呂布,因為他英勇善戰。”
據了解,已經組建4年的小屯小學地戲表演隊,在2019年秋季,地戲隊第五期招收了三、四年級共24名新學員,加上還未畢業的老隊員,地戲隊現有36名隊員。每周三,地戲隊利用中午時間進行教學,現在,孩子們經過學習,已能夠將許多故事完整地表演出來。
隊員熊彪也表示,經過這三年刻苦的學習,他和其他小伙伴能頂上了大將還能唱腔。自己非常地開心,去安順和普定跳的時候,台下許多觀眾都給他們鼓掌,他們非常地高興。如果(以后)出去讀書的話,他們要把這個非遺文化傳承到其他地方去,讓更多人知道安順地戲。”
地戲源於安順屯堡,源於明初朱元璋的調北征南事件,距今約600余年的歷史。地戲表演的全部都是金戈鐵馬的沙場故事,頌揚的是一個個精忠愛國的忠臣良將,倡導是一種對家國、民族的大愛精神。2006年5月20日,安順地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齊維昌告訴筆者:“地戲裡面它有很多人物、很多故事,其實是對人的教育是很有作用的,你比如我們的地戲它倡導的是忠義仁勇孝,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美德。我們就通過這個地戲,一方面把地戲傳給學生,另外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把這種精神也潛移默化地傳授給我們的學生。”
傳統地戲隊員基本由60至80歲的老人組成。由於地戲傳承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齡段分布不均,團隊老齡化嚴重,地戲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尷尬境地。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跳地戲的興趣,學校不僅讓學生在交流學習中博採眾長、提高地戲表演技藝,還多次組織學生參加屯堡村寨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動、參觀民族文化展覽館、博物館等。不僅如此,學校還成為安順市第一個建成地戲民族文化陳列室,並且將地戲文化納入校本教材實施教學的學校。
小屯小學校長齊志峰說:“我們小屯小學是這個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學校,是屬於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的項目學校,所以像我們每年都會定期地舉行這個活動,在這個民族民間傳承這塊我們還把它編成了教材,把它納入了課堂裡面,搞這個活動一個是傳承民族民間文化,還有一個好處是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
教學中,齊維昌通過教學探索,把地戲背景、唱段、衣服穿戴等教學內容編寫成現在的校本教材。其次,每年新學期,在三至四年級招募一批新學員,再由老學員幫助新學員學習服飾的穿戴、基本的唱跳。通過這種傳幫帶的方式不僅使這項傳統文化重新注入了活力,也將粗放式的文化傳承變得更加系統化、多樣化。
訪談最后,齊維昌表示,通過這幾年的訓練還有表演過程,我們學生隊現在已經成熟了,我們不僅參加了我們貴州師范大學的學員匯演活動,我們還參加開發區工會組織的迎新晚會,還有安順市地戲文化組織的這些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地戲展演活動,並且都獲得了好評。 (胡岢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