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勤勞脫貧。家住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康社區的羅木安,在政府的幫助和鼓勵下,找准發展路子,自立根生,苦干實干,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脫貧致富夢。
見到羅木安時,他正在百合街道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康社區自家的小商鋪裡忙碌著。
同康社區搬遷戶羅木安說:“我們離市場有點遠,因為很多群眾要過去買東西都有點麻煩,所以開個小店給大家提供一些方便,目前生意還是不錯的,一天毛利潤賣到七八百塊。”自從羅木安搬遷到同康社區后,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沒有搬遷以前,由於羅木安一家有6口人,因缺少資金,加上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開銷大,入不敷出,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雖然被評為貧困戶,但是羅木安和妻子不甘貧困,夫妻倆帶著孩子外出務工掙錢養家,決心撕掉貧困標簽。
夫妻兩在外務工始終照顧不了家裡面,2019年6月,羅木安一家從關索鎮月亮灣村搬到了同康社區,夫妻二人也結束了外出打工的日子。羅木安表示,現在的新家比原來好了很多,不僅環境好,交通方便,而且學校就在小區旁邊,小孩讀書也非常的方便。“我們老家那邊條件要差點,種點蔬菜到街上賣都不方便,出門路也不好,三輪車都進不去。現在搬到這裡來,條件都好,道路寬寬敞敞,關花大道修起,出門都有公交車坐,外面空間大,綠化也搞得好,有草地等。”
羅木安一家搬了新家,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如何能致富是他一直思考的事,於是他結合同康社區搬遷進駐人口多,人流量大的實際情況,開辦了一家小商鋪。羅木安說:“搬到這裡來是有壓力的,有壓力就有動力,來到同康社區不能坐吃山空,要去奮斗,要去動手動腦,想辦法想路子去發家致富,所以我在這裡開了一個小店,一個月有3000塊錢的收入。”
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百合街道辦結合羅木安是共產黨員也是一名退伍軍人的實際情況,安排他在百合街道辦事處擔任同康社區支部副書記,其妻子也得了一份公益性崗位,一個月一家人的收入達6000余元。
“幸福新生活始終是奮斗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如今,羅木安一家生產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談及未來,羅木安更是充滿了信心和決心。(文/圖 郭躍 張洲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