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新蒲新区:集中托养开启重残家庭脱贫幸福路

2020年06月30日10:12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护理。
护理。

“我和弟弟再干一阵,爸爸你歇一歇。”

“不歇了,我穿线没有你们打孔累,我们争取今天把水电装修做完。”

在遵义市新蒲新区幸福家园某住宅楼,一段温情的对话在三人展开。头发稀少,皮肤黝黑的那个人叫张少明,是这两个年轻人的爸爸,由他们父子三人组成的水电安装队,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上都配合默契。临近中午饭点,三个人没有去吃饭的意愿,只见张少明从袋子里拿出自己的电饭锅和碗筷,自己热饭吃。“饭热好了,你们两兄弟快过来吃饭,我们今天又节约了30块。”说这句话时张少明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据张少明介绍:“现在家里比以前好太多了,我们父子三人做水电装修,一个平方米就有320元的收入。这几年也积攒了一些积蓄,去年我们在新蒲新区买了一套商品房,前期交了10万元的首付,每月还2000多元房贷,我们差不多拿出一个人的工资就够还房贷了。家里生活条件改变,压在我们心里的一块石头放下了。”

张少明所说的压在心里的石头,是自己37岁的大儿子张木军,因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身边常需要有人照顾,那时候妻子在广东打工,收入也不多。为了家里的开支,张少明也不得不出去找事做。张少明总是在工地家里两头跑,天还没亮就要把张木军的早餐和中餐做好了再去工地。工地经常加夜班,张少明晚上12点多回到家里时,张木军还坐在门口等着他的爸爸回来做晚饭。“除了辛苦就是心累,二儿子跟着师傅学水电装修一年多都没有工资,三儿子在贵阳做实习,汽修工资也不多,我和孩子他妈辛苦一天下来也只有200多块钱,每天上班心里面时刻都想到大儿子在家自己吃了饭没有,有没有乱跑,心里担心也觉得无奈。”张少明说道。

2019年6月,新舟镇新舟村委会的人来到了张少明家里,告诉他新蒲新区建成了托养中心,专门为失能人员提供集中托养,张木军也在一批要入住进去的名额中,动员张少明把张木军送过去。一开始,张少明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消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张木军送到了新蒲新区喇叭镇托养中心。过了5天的试住期,张木军喜欢上了这里。张木军所在的新蒲新区喇叭镇托养中心,有房屋51间,床位74张,院内设有无障碍通道、洗衣房、凉晒区、活动区、休息区、学习区、用餐区等功能区,不管是早上起床洗漱还是吃饭休息,都有护工24小时提供的贴心服务。这样一来,张少明的负担也减轻一半了,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做工上,再也不用为张木军感到担心。“如果不是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家庭的条件还是一如既往的困难。”张少明说。

与张木军相差两月入住到托养中心的周艳,也是一名重残失能人员,患有软骨病,不能走动。“以前家里没有太多钱,买不起轮椅,吃饭时,就靠着爷爷奶奶从床上把我抱到椅子上。爸爸在广东打工,隔两三天就要打电话回来问我的生活情况。那时候总待在家里,看不到外面的阳光,自从住进了托养中心,我有了自己的轮椅,房间里还有电视,每天起床、洗漱、吃饭都有护工姐姐帮我,他们就是我的手和脚,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周艳说。

托养中心从运营至今,已经为来自虾子镇、永乐镇、新舟镇、喇叭镇等32名失能人员提供集中托养服务,目前仍有25名重残失能群体在托养中心。在托养中心24小时护工的贴心照料服务下,家里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得到释放。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曾经是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新蒲新区非常重视对建档立卡重残人员的集中托养工作,以新蒲新区喇叭镇托养中心为定点机构,通过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来致富一家人,实现对建档立卡重残家庭从“输血式”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文/图 周才竣)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