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中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9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5%,有188万人从生存条件恶劣的山区移民到市镇,其中96.5%以上人口来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如何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让搬出来的贫困群众在新的居住地留下来、过得好,不仅需要经济支撑,还需要有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和文化生活保障。
坚持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并重
教育发展的两个核心,一是质量提升、一是特色发展,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命根子,特色是教育发展的灵魂,2016年以来,为贯彻《贵州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方案》,省教育厅、省民宗委筛选了有一定办学基础的100所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及100名教学名师,在专家团队引领下,予以全面建设和培养,取得突破性办学成就。为民族地区提高教育质量,传承民族文化作出有益探索。但是,一些民族地区至今仍然存在没有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城乡差别大等等短板,影响乡村教育质量提高,加重贫困群众子女外出就学的负担。各地可利用教育对口支援契机,激发学校办学内生动力和活力,以县为单位合理制定校点质量加特色发展规划,两翼齐飞,科学推进强校强师工程,使学校工作回归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本位,办出一批又一批民族特色品牌学校。
坚持教育资源项目化
穷省办大教育、穷省办好教育,教育资源短缺与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资金、师资、激励性强校强师工程项目等应立足贵州实际,以问题为导向,直击目标,寻求有效解决办法。资源项目化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尤其针对民汉双语教育、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特殊问题,要整合中央和地方资源,聚焦发展目标,常抓不懈,履行宪法和法律义务,保障少数民族充分受教育的权益。教育资源项目化还要统筹教育、民宗、文旅等部门的资源,共同关注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以保证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体育大省的资源生生不息,健康生长,永续发展。
坚持重视民族教育托底性工作
贵州教育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的高度,取决于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水平。为此,建议针对民族地区和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师资力量差、民族教育特殊需求长期未受到关注等问题,全省上下特别予以关注,实施1至2个十年行动计划,全面系统的解决民族学校办学能力弱的问题,补齐我省教育的短板,切实终结贫困代际传递,将我省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民族教育不再是落后教育的符号,而是贵州教育园地中闪耀着快乐光芒的艳丽花朵。
(作者单位: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