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木坪村: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0年06月15日15:4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黄金叶茶。安玉玲 摄
黄金叶茶。安玉玲 摄

车窗外,蒙蒙细雨。笔者来到沿河自治县土地坳镇木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宁静而美丽。到了该村村委会,只见驻村干部们正饶有兴致讨论着脱贫攻坚“四卡合一”“一户一袋”等资料的填写。笔者说明来意后,驻村干部们放下手中的工作,纷纷介绍起了村里产业转型发展过程和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该村有5个村民组,314户1372余人。其中,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678人,贫困发生率49.4%;如今剩余贫困户7户2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将于今年底全部脱贫。

荒山变宝地 黑色变绿色

“以前挖煤矿的时候,对面半个山都是灰尘......”该村60多岁的老党员刘景周谈起以前村里采煤的情况还记忆犹新。“我们这代人以前都在家挖煤,虽然知道挖煤对身体不好,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也只能拼着命干,给身体留下了病根。”

九十年代,该村因地下煤矿资源丰富,煤炭产业欣欣向荣,大多数村民都以挖煤求生,致使村民生活水平较高、质量较低。

由于挖煤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和恢复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该村煤矿因此与全国其他煤矿一样实行了关闭,导致村民们失去了收入来源,并陆续走出大山务工,村里的土地逐渐荒芜,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如何让荒芜土地变为增收宝地,一直以来是困扰该村的难题。直到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国家产业扶贫政策大量向贫困县、贫困村倾斜,作为二类贫困村的木坪村就这样迎来了“春光”,村干部们看到了希望,迅速行动起来发展产业。

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合适?该村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后,根据村里海拔较高的地理环境和常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的自然优势,决定种植黄金叶茶。

2016年,该村以由村干部牵头,大户入股带动贫困户的方式种植黄金叶。现在全村共有黄金叶1200亩,其中投产茶园300亩,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笔者站在该村茶叶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片绿色尽收眼里。“今年春茶采摘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老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付植告诉笔者。

截至目前,该村春茶收入了20余万元,预计全年可收入40万元左右。“自从我们村茶产业发展起来后,村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变好了。”村党支部书记刘洪斌说。

宣传赢民心 品牌抢市场

“我们再苦再难,也不会拖欠老百姓工资。”该村主任安正平如实说。2016年,发展茶产业初期,村里资金短缺,村民担心工资遭到拖欠,有的后来就不想到茶园务工了。

面对这种情况,该村驻村干部和村支两位多次入户和召开院坝会,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向群众表态绝不拖欠大家的工资。当年,虽然没有拖欠村民务工费,但村合作社欠下了10万元。

2018年,该村茶产业开始投产,村里没有茶叶加工厂,只好将茶青卖到其他茶厂加工,这样以来不仅麻烦,而且还增加了运输了成本。

为减少茶叶加工成本,2019年,村里积极向上级争取到了1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生态黄金茶加工厂。今年加工产已投入使用,节省了加工费10余万元。

“我眼看着村里变得越来越好,心里乐开了花!如今我们都能打点零工挣钱,腰包里再也没空过了。”村民文碧霞说。

该村为了让生产出来的茶叶能及时销售,与沿河自治县洲州茶公司签订了销售合作协议。生产和加工过程由该公司及时提供技术指导,产品由该按照当地市场价额全部回收,销往外地市场。

产业引村民 创业促增收

该村建档立卡户刘洪坤一家人,以前一直在外务工,每月工资收入4000元左右,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今年回家过春节后,想再次外出务工,可他听说外面工厂受到疫情影响,也不是很景气,于是决定留在了家里发展辣椒产业,既可以照顾家里父母和小孩,也可以挣到钱。

刘洪坤介绍,开始他对辣椒产业不是很感兴趣,后来通过驻村干部们白日夜晚上门宣传种植辣椒的优惠政策后,才下定决心自己留在家里发展,妻子外出务工,保证家里有两条线的收入。

说干就干。刘洪坤为了减少投入,从确定发展辣椒、红薯产业那一刻起,就不分白昼在山上开辟撂荒地,如今他种植的20亩辣椒和红薯长势十分喜人。

笔者问到他今年的收成时,刘洪坤满怀信心地讲道:“我不担心今年的收入,因为现在国家政策好,薄膜、辣椒苗、买保险我没有花一分钱,只有买设备和雇佣工人花了3万元,成熟后有公司收购,也不愁销路。”

刘洪坤只是村里回乡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今年该村像他这样回乡创业的还有好几户人家。“以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才出去的,现在可以回来自己发展,又能更好地照顾家庭,真的全靠党的政策好!”刘洪坤说。

据悉,该村今年共发展了生态茶产业1200亩,辣椒100亩,红薯104亩。每年仅产业发展支出劳务费就在20万元左右,带动了本村和周边的安坡、五七等村村民增收致富。(安玉玲)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