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巨变的山乡⑧|六盘水市:“黄金叶”上“话脱贫”,“西瓜”地里“讲增收”

2020年06月11日15:11  来源:多彩贵州网
 

开栏的话:

从“无产业”到“产业兴”;从“勉强能居住”到“住得有品质”;从“出行不便”到“出门可乘车“,再到天蓝、山青、水绿、土净……这一充满“颜值”的山乡巨变,得益于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工作的全面开展。

因战“贫”、乡村振兴等惠民政策的落实落地,让“产业扶贫、人居环境整治、劳务就业、基层善治”等成为撕掉贫困标签的有力抓手。山高、谷深的家园里,勤劳致富的贵州六盘水人紧跟全面同步小康的步伐,逐渐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日,多彩贵州网记者特跟随省、市媒体采访团,分别深入到六盘水市水城县、钟山区,将镜头聚焦于边远乡村的产业发展、“小康菜园”建设等领域,开启蹲点采访报道模式,以点带面,了解六盘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亮点、做法及成效。

从今日起,陆续推出《看见·巨变的山乡》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记者 夏航 胡绍山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对于有着30年烤烟种植经历的穆荣国来说,他并没有想到的是,随着近年来南开乡烤烟种植的发展,他能将自家的烤烟种植面积扩增至现在的50亩。

南开乡烤烟种植基地

“以往种植烤烟,我们都只敢将自家的土地拿出一部分来进行种植,收入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现在不但市场前景好,我在当地采取流转土地的方式来扩增种植面积。”穆荣国说,发展烤烟种植,关键在于国家的政策好以及烟草部门的支持力度大。

“烟农”正在管护烤烟

据了解,以烤烟种植为主的慕荣国,去年的纯收入达到十五六万,且支付给当地农户帮助其“打理”烤烟的务工费用就达10余万元。

浇水保苗、查缺补塘、揭膜培土、提苗追肥、预防虫害,是慕荣国以及当地“烟农”近段时间以来所开展的主要工作之一。

“只有静心管护好烤烟种植,增收才有希望。”慕荣国说,每年烤烟生产季,他都要从当地请村民和贫困户来帮忙,所支付的工资去年按100元/天计算,今年需按120元/天进行支付,最忙的时候,一天用工达到十余人次。

遍地“黄金叶”种植,让黄土变成“金”

目前,慕荣国家已实现修建了新房,购买了轿车的梦想。

“好日子是苦出来的,没有勤劳,就谈不上生活质量,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立足于烤烟种植来增收致富。”说这话时,慕荣国信心满满。

烤烟种植之漂浮育苗

同样,看到村民们都通过种植烤烟或在基地内务工赚到了钱,今年67岁的刘兴飞老人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而是到南开乡利用闲置期的烤烟育苗基地种植辣椒的项目点上去帮助育苗辣椒。

“在这里,只要我们劳作一天,几十上百元的收入是有的,家里面的日常开销也不用像以往那样背玉米、鸡蛋等物去集市上去换取了。”刘兴飞说,虽然年纪大了,但手上活路,她现在还能做。

村民在闲置期的烤烟育苗棚内进行辣椒种植

“烟苗移栽完了,大棚就处于闲置状态,我们考虑到利用大棚种植辣椒,不仅能让产业循环发展,还能增加当地群众的就业岗位。”南开烟叶站负责人黄邦说,“一棚多用,一产多增收,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事实上,烤烟种植是南开乡的支柱产业,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南开乡通过政府引导,出台了烤烟种植扶持政策,向种植大户倾斜。同时,该乡还加强烤烟专业化队伍建设,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指导,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全力推进烤烟种植产业,让烤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打产业,其目的就是要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从烤烟育苗到辣椒育苗,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棚多用、一产多增收

另悉,南开乡2020年种植烤烟16800亩,涉及农户372户,其中贫困户42户,预计产值6700万元,带动1000多户村民增收2000余万元。

延伸新闻——

犀牛村:西瓜种植,村民忙

一排排白色的西瓜种植大棚排列于地块之上,是这片黄土上最为耀眼的一道靓丽风景。

走进大棚,看着长势喜人的西瓜,王文岳喜不自胜。

犀牛村即将上市的西瓜

王文岳是浙江台州人,有着20多年西瓜种植经验,曾在四川、云南等地种植过西瓜的他,携勤劳和智慧,转“战”于南开乡犀牛村这片热土。

2017年,他与犀牛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学全相识于一次偶遇。后来,在张学全的推荐下,他经过考察,索性在犀牛村流转30户农户的土地,建起了102个大棚,总面积27.2亩,主要用于西瓜种植。

说起在犀牛村种植西瓜的优势,王文岳说,“根据这里的气候和海拔等实际,所种植出来的西瓜要晚上市一段时间,且上市的季节将从6月一直续到10月,这样一优势,能让我种植的西瓜卖得更好。”

村民张法到王文岳的西瓜基地内“取经”

让王文岳充满信心的是,2019年他种植的第一季西瓜,获得21万元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王文岳将西瓜种植发展得风生水起,在犀牛村从事养猪产业的张法决定前来王文岳的西瓜基地,并向其学习西瓜种植技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张法将自家养殖的生猪全部卖掉,并投资3万余元在自家的土地上建起了22个大棚,试种了4个大棚的西瓜。

不仅如此,张法还将其余的大棚种上了辣椒、茄子、白菜等蔬菜。

“我以前在外地务工的时候就经常关注西瓜和蔬菜种植,且对这一行也有不少了解,我想别人能做的,只要肯学习,我也一定能行。”张法说,去年5月,他还在种植玉米、养猪,尽管赚了不少钱,但总觉得养殖那个行当“谱子”不大。

西瓜地里讲“增收”

那么,针对为什么不将22个大棚全部种植成西瓜?张法总结,“但凡启动任何一种项目,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试种个大棚的西瓜,其余均用于蔬菜种植,这是也为了稳妥起见,毕竟种植西瓜里面还有学问值得研究,我打算再向王文岳多学一些技术,待明年在扩大西瓜种植面积。”

同时,王文岳表示,“只要他们愿意来学,我都会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教给他们。”

有产业才有就业,有就业才能促进脱贫。

自犀牛村发展西瓜种植产业后,当地老百姓也就不同程度地受益。其中,贫困户屈璐就是受益者之一。

据介绍,去年王文岳种植的西瓜进入销售季,屈璐仅为他销售了45天的西瓜就获得1万多元的收入。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让村民们摆脱贫困的有力抓手;我们犀牛村发展‘错季西瓜’种植,老百姓除了可以获得土地入股的收益之外,还可以将劳动力解放出来,以到基地务工来增加收入。”张学全说。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