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让“做一套”变“做一道”

水城:“指尖技艺”绣出美好生活

2020年06月09日08:23  来源:贵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谌晗)9个门面,分别设置成织布、画腊、缝纫等不同车间,道道工序连缀成一条生产线,一件件民族服装,从这里走向市场。

在水城县金盆乡天生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天生桥村民族服饰加工厂,从蜡染、刺绣到缝纫成衣所有工序一人完成的“一人做一套”的传统民族服饰制作方式,已经变成一人负责一道工序的流水线工业流程。

从“做一套”到“做一道”,转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此前用于自家穿着的“指尖技艺”,变成了可以在市场上换来真金白银收入的“指尖经济”,绣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美好生活。

2016年,六盘水市拉开了10万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的序幕。为了让这群离开故土的群众能安居乐业,六盘水大力推进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

天生桥村位于水城县金盆乡,苗族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0%,苗族传统手工艺蜡染、刺绣代代传承,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43户208名苗族群众搬迁至天生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了让这群离开故土的群众能安居乐业。2019年,政府多方跑项目、找资金、寻能人,投入76万元建起了“扶贫车间”——天生桥村民族服饰加工厂。

如今的加工厂,织布、画腊、缝纫车间里,群众或用传统手工艺绕麻线、织布料、刻蜡染;或把缝纫机踩得飞快;或操作电动设备穿花……

搬迁群众王幺美的强项是挑花刺绣,这是她从小学习的手艺。“刚搬来的时候也有人找我做衣服,做一套下来得个把月,那时候,是有活就做。”

没有固定客源,单靠纯手工,费时费力,“订单少,收入不稳定。”王幺美说。

天生桥村民族服饰加工厂投产后,王幺美和其他二十几名搬迁群众进厂上班。

“我们是计件工资,画一尺蜡80元。”平均一天1.5尺,一天工资就是120元。“赚多赚少是一回事,主要是有固定的活干,还不担心销路。”王幺美说。

工厂负责人杨文祥说。“库房有上百套成品、半成品,水城、纳雍、赫章是主要销售区域,我们有固定商家定期采购。”

目前,服饰加工厂由金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收入除去产销成本,利润70%用于贫困户工资发放,30%用于合作社运转。

从“做一套”到“做一道”,从零散接活到集聚发展,传统手工艺在这400平方米的厂房内焕发新生,于王幺美他们而言,变的不只是工作场所,还有稳定的收入和对生活的信心。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