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气候温和。沿河自治县黑水镇境内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脱贫攻坚指挥部队员与群众共同移栽辣椒苗和管护果园等劳作情景。劳动现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快乐和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近两年来,黑水镇严格按照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别在龙堡、杨寨、大山、朝阳等16个村居(社区)发展辣椒、茶叶、生猪养殖、生态鸡养殖、精品水果等产业,为该镇按时高质量打赢打胜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镇距离县城13公里,有 16 村居(社区)6777 户25112人,2014年以来共有建档立卡户1551户5167人,贫困发生率20.5%;截至2019年底,还余建档立卡户285户670人,贫困发生率2.67%。共有国土面积89.61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63%。
土地变“加法” 荒山变“金山”
“栽下去后,要用泥巴把辣椒苗周边的膜压紧,防止辣椒被膜里出来的热气烫死。”该镇大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田烈,在辣椒基地里一边指导村民栽种,一边自己做着示范。“这些村民虽然通过培训了,但有的还是没有掌握栽种要领,所以有时还需要督导。”田烈笑着告诉笔者。
栽种现场除了田烈外,还有该村指挥部的其他驻村干部。驻村干部们,一边栽种辣椒,一边与群众有说有笑,现场十分和谐。 “与村民们一起劳动,不仅可以推进辣椒栽种进度,还可以拉近干群关系,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让村民更加理解我们的工作,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一天虽然有点累,但很快乐!”该村指挥部副指挥长冉小东说。“从有了这个基地,我就一直在这里打工,每天收入70元,等到辣椒采摘结束有上千元的收入。现在国家的政策真好!”村民王莲霞说。
该村以前是以烤烟产业为主,如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后,主要以辣椒产业为主,今年共实施了辣椒产业165亩。目前已全面栽种结束。
同样,该镇朝阳村是县人民医院的对口帮扶村,为了增加土地附加值,朝阳村在220亩柑橘基地里实行林下套种辣椒,让老百姓有多份收入。
柑橘基地里,村指挥部队员、县人民医院临时支援辣椒栽种的职工、村民30多人,有的运苗,有的打孔,有的栽种,现场十分忙碌。村支部书记温学忠告诉笔者,今年由于村里发展的产业比较多,劳力有点跟不上,这几天全靠县人民医院职工支持,要不然我们就跟不上栽种进度,辣椒苗就会损坏。
今年,该镇为了贫困群众增收,分别在镇内朝阳、杨寨等16个村,采取财政补贴一定资金和订单式发展辣椒产业3130.26亩,预计可实现总收入 1126.8万元。
在种植业方面,该镇除了辣椒产业外,还有茶叶、蔬菜、水稻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杨寨社区沿河黑水家园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该村发展了茶园800亩,其中成熟茶园500亩,新建茶园300亩。
沿河黑水家园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黎洪涛介绍,1989年,该村种植茶园500亩,因为茶叶产生效益慢,加之村里没有集体资金投入,导致茶园管护跟不上,群众就没有收益。
2016年,该村一直在外从事茶产业发展的村民黎洪涛,学到了茶园管护和加工技术后回到家乡,决定将这片茶园承包过来经营,每年定期付给老百姓土地租金。同时通过自筹资金和积极向上级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加大对茶园的投入,如今该茶园已初具规模和成效。2018年实现年产值39万元,2019年实现年产值89万元,2020年,已经收入了90万元。“我们这片茶园,每年的管理、务工和茶青采摘等费用共支出80万元左右。务工人员主要来自本村贫困户,同时还覆盖了周边的新典和和平街道南山等村。”黎洪涛说。
该镇除了辣椒、茶叶外,还有优质水稻、红薯等产业。今年在脱贫攻坚中,德江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9+2”支持沿河产业发展号召,在黑水镇杨寨社区、龙堡社区、爱群村等村,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产业带,赠送黑水镇优质水稻种子(泰优98)1307公斤,种植面积1307亩,覆盖总户数967户2762人。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326.5亩,覆盖贫困户209户822人,并以保底价3.6元/公斤回收。
调整畜牧结构 促进养殖增收
在脱贫攻坚中,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增收是关键。黑水镇结合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采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方式,大力发展生态鸡、生猪、白山羊等养殖业,让贫困群众在养殖路上增收。
黑水镇爱群村境内贵州白山羊原种场是沿河县“一县一业”产业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总投入2000多万元。该养殖场是一个从养殖环境选址、牧草种植、饲料加工、种羊繁育、商品羊养殖、屠宰加工、深加工、冷链物流、商品零售、餐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从从农产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安全健康食品。
该养殖场管理人员罗德凯介绍,从2019年7月购进第一批白山羊以来,目前已经卖出去了300多只,还有存栏山羊200多只。同时负责为全县200多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养。
2017年,沿河自治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贵州森茂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来到黑水镇负责实施该项目,如今该项目已全面投入运行。养殖场长期有固定贫困户工人或饲养员5人,每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
爱群村40多岁的建档立卡户村民田永芝,丈夫因病瘫痪长期吃药,3个孩子中一个孩子在外打工,两个孩子是在校生,生活十分艰难。自从养殖场投入运行以来,她就在羊场当饲养员,每月固定工资2600元,加之她家享受国家低保政策等,今年脱贫应该没有问题。“如今我在这里养羊,不仅有固定收入,而且还可以照顾患病的丈夫,我很满意了!共产党的政策真好,要不是有国家照顾,我一家人吃饭都会成问题!”田永芝笑着说。
该镇目前在贵州白山羊原种场的带动辐射下,全镇有山羊养殖大户8家,存栏白山羊 1000余只,为贫困群众增收奠定了基础。
同样,在该镇汆塘村何宝生猪养殖场,300多头大小不等的生猪格外让人喜爱和关注。因去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很多生猪养殖场都停止了养殖。
养殖场负责人何祖光介绍,2017年以前他在深圳做工程有了一定积蓄。他为了回乡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兴办了这个养殖场。养殖场总投入400万元左右,去年实现总产值100多万元,聘请了2个贫困户饲养员,每个月每人工资3000元。今年预计可收入50万元以上。“如果村里还有人要兴办生猪养殖场,我可以免费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全村人富才算富啊!”何祖光说。
随后,笔者来到大山村生态鸡代养养殖场, 三个养鸡棚交叉排列着,3万只小鸡正在棚里接受保温成长的过渡阶段。60多岁的饲养员王秀华告诉笔者,他在这里养殖小鸡每月工资3200元,相比干其他农活要轻松多了。以前没有这个养鸡场时,他一天除了干点农活外就是闲着,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如今每月有了3200元的固定收入后,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了。
大山村第一书记田烈告诉笔者,这个养鸡场马上要聘请3到5名贫困户到鸡场长期就业。同时该鸡场覆盖了全村的建档立卡户,每年建档立卡户都要参与分红,力争多渠道帮助贫困户增收。
截至目前,该镇有生猪养殖大户1户,黄牛养殖大户5户,生态鸡养殖大户3户,带动了全镇100多户贫困户增收。
大力发展水果 做好生态文章
位于乌江之滨的沿河自治县黑水镇,具有生态自然资源优势。该镇党委、政府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经果林脱贫致富。前些年就在该镇龙堡社区发展了黄花梨900余亩。
去年,龙堡社区村民黄花梨喜获丰收,沉甸甸的梨子压弯了梨树枝头。该村种植大户田世斌介绍,我们村的梨子每年只要到成熟的季节,就会有从酉阳、德江等地慕名前来购买梨子客人,村民一般在家里或周边就可以销售完。
该社区黄花梨由于村民施用的全是农家肥,灌溉用的是无任何污染的山泉水,出产的黄花梨个大汁多口感好,经中国农科院专家检测,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于2017年获得南京国环有机认证,可谓“梨中珍品”。
“一亩黄花梨收入强过玉米10倍!”龙堡社区支书田旭斌说,靠这个黄花梨,龙堡社区早在2012年便脱贫出列,村民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大家日子越过越舒坦。尝到甜头的村民,去年又自发栽培黄花梨400亩。“正常年景,一棵梨树果子要卖一千多元,多的有三、五千元,每年光卖梨子收入,几乎家家户户都成了‘万元户'喽!”田旭斌说。
清晨,在黑水镇爱群村和龙堡社区的梨园种植基地里,放眼望去,满山翠绿梨树为基地披上了“绿装”。龙堡社区会计田大为,指着对面山坡告诉笔者,这个梨园种植基地共有550亩,共投资近300万元,涉及爱群、汆塘两村和龙堡社区的土地。自去年开始发展以来,群众积极性很高,我们力争把这个基地打造成全县的示范梨园基地。
据悉,该基地由贵紫金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和经营,覆盖贫困户300多户1300多人,每年贫困户均参与分红。去年,该公司支付村民劳务费56万元,今年支付土地流转费16万余元。
近年来,黑水镇依托自然生态优势,以建设“果蔬之乡 生态黑水”为发展主线,对照产业革命“八要素”精准补缺,盘活荒山荒坡土地资源,累计建成布朗李、大雅柑、猕猴桃、柑橘、梨子2345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精品水果之乡”。(杨 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