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海拔1800多米的纳雍县新房彝族苗族乡通作楷村时,村民正在忙着移栽辣椒苗。
通作楷村党支部书记黄燕和合作社负责人刘香杰,一棵棵检查村民栽种的苗,当发现有不合格的苗,便一边做示范一边把“苗正、根舒、土紧”的要求再详细讲解一遍。
“一亩地辣椒产量在4000斤以上,合同签订的每斤保底收购价0.8元,每亩农户保底最少就能拿到3200元。我们也算过一笔账,今年与公司签订合同发展辣椒种植,统一标准、规模化集中种植辣椒300亩。一亩地需要48盘辣椒苗,每盘辣椒苗按8.5元计算人工费的话,每亩种植费400元,300亩地的人工费就有12万左右,再平摊到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黄燕扳着指头算起了收入账,在全村摘穷帽的重要时期,我们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上有老下有小,不可能永远出去打工,现在国家政策好,在家门口只管把辣椒种好,其他事情政府都帮我们解决了,零投入,零风险,由合作社和公司负责销路。不用出村,在这儿一天收入少则80元,多的时候有120元至130元,既可以增加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贫困户余洪开得知政府免费提供辣椒种子,合作社还帮解决销路和种植技术指导,一大早他就跟着一帮年轻人来干活,虽然速度赶不上年轻人快,但移栽的质量很高。
“以前村里都是传统作物,没有形成产业规模。通过转换思路,今年3月已经在建设300余亩的辣椒基地,根据辣椒产业效益,今后我们还将扩大种植规模。”黄燕表示,我们努力把辣椒产业与茶叶、马铃薯等一起,打造成村民的“钱袋子”。
去年来,通作楷村这个深度贫困村,通过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等形式,按照帮扶“项目到户、增收到人”原则,先后流转了2000多亩地发展产业。目前,发展茶园800多亩、金银花280多亩、马铃薯875亩。此外,在村的另一边,1000亩地里种满了拂手瓜、甘蓝等作物的蔬菜基地也丰收在望。通作楷村的产业发展已经逐步成规模、有特色,村民积极性高了,产业也发展了,脱贫的希望就在眼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凯 黄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