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洛龙镇:续写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0年04月26日09:42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据道真县人民政府网消息 四月,碧水传情,山峦叠翠,处处芳菲浸染。洛龙镇洛龙村“移民搬迁扶贫产业示范园”经过一场雨的洗礼,整齐排列的香菇大棚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中,显得格外耀眼。

在移民搬迁扶贫产业示范园内,采摘、选菇、装车、过磅、入库,菇农们忙得不亦乐乎。

“第一茬香菇卖了近两万元,感觉还没有摘‘安逸’,这茬菇就摘完了。”菇农刘清芳脸上充满丰产带来的喜悦,在自家大棚里,她悉心照顾着即将进入第二茬产期的菌棒。面对产业方式转变带来的财富裂变,刘清芳对香菇产业发展信心满满。她希望再租赁一个菌棚,扩大种植规模。

香菇产业发展对于搬迁户简顺瑜来说,是创业和就业的最佳选择,简顺瑜一家2014年被评为精准扶贫户,于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到洛龙集镇安置点,家里有四个老人和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儿子每月的生活费是这个家庭最大的一笔硬性支出,全靠他外出打工来支撑家庭开支,起初,他最担心搬迁之后无收入来源。当他了解到政府专门针对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建立产业园发展香菇产业时,他毅然加入种菇行业大军中,租赁4个菌棚开始了他的种菇事业,如今,他家主要收入来源全靠香菇产业。“种菇虽然是一个辛苦活,但收益实实在在看得见。”面对辛苦与收入成正比的香菇产业,他乐此不疲。

“香菇产业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香菇生产周期短,保存期长,市场容量大,投资见效快,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妇女和老人都能很快上手,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得到合理运用,从而增加了农民增收的覆盖面,更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问题。”洛龙镇党委书记孟正庄介绍。该食用菌园区占地141亩,建设136个大棚,带动46户群众种植食用菌,其中建档立卡户33户113人 ,移民搬迁户27户95人,已解决就业400余人。

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上,洛龙镇在切实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上强下功夫,实现搬迁群众“离乡离土有产业,离乡离土有班上,离乡离土有菜吃”。以洛龙坝区为产业发展传接带,按照“深耕优势产业,特色示范带动”思路,选址洛龙镇中心地带,合理规划实施“一坝三园”产业布局(即移民搬迁扶贫产业示范园、微田园、农特产品示范园)。以移民搬迁扶贫产业示范园为核心,辐射规划20余亩“微田园”,连片种植茶叶、红薯、辣椒等特色产业,采用深加工方式,提升坝区土地经济效益,解决搬迁群众“菜园子”及就业增收问题。据了解,该产业坝区涉及5个村民组,覆盖农户221户77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1户213人,可带动就业1000余人。(道真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