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方:党员认领“责任田” 种出助农“致富果”

2020年04月22日14:3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西河村村民在给移栽的辣椒苗浇水。吴守良 摄
西河村村民在给移栽的辣椒苗浇水。吴守良 摄

近年来,大方县坚持以党建统领产业发展,以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为依托,创新推行“党员责任田”机制,深入落实党员帮扶责任,党员干部主动认领“责任田”,切实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引领群众增收致富,一面面鲜红的党旗,正飘扬在全县希望的田野上。目前,全县共成立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286个,通过划分党员责任田带动农户7.68万户27.1万人。

变“基层干部”为“种菜专家”

暮春四月晴空下,一望无际是菜花。惬意的午后,刚放下碗筷的三元乡双元村党员同志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在驻村“第一书记”文弋的带领下,村两委所有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党员责任田”里拔草、锄地、收菜。

双元村多年来以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村党支部紧扣“八要素”,积极践行“五步工作法”,紧紧围绕“党建+产业”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借助“村社一体”合作社多年种植蔬菜的优势,强化技术服务和宣传引导,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开辟党员责任田,作示范、强引领,全村党员干部带头积极松土、种植、打理,互相交流种植经验,个个都成了“种菜专家”。截至目前,双元村发展刺梨4000亩、油菜1000亩,肉牛养殖100头,生猪养殖400头,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10万元,纯收入达10万元。

变“责任田地”为“示范基地”

行走在凤山乡银川村,只见路旁的辣椒基地里立着一块块牌子,上面写着“党员责任田、责任党员杨天啸”两行大字。

近年来,凤山乡银川村按照市委关于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县委“两带三治”工程,按照“资本引领、分工分业”的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紧紧抓住打造“两带三治”示范点契机,在产业链上推行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形成了党员帮群众、群众助群众的互帮互助格局。牌子周边区域的事务,完全由我负责。”凤山乡副乡长、银川村党总支书记杨天啸说。

责任党员要履行好“四个带头”。即带头调减玉米、带头流转土地、带头种植经济作物、带头参与技术培训,全面带动群众发展经济产业脱贫致富。银川村还在“党员责任田”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了党员干部“三包”(即:包片、包户、包事)制度,三包”引领“党员责任田”由“减产”走向“增产”,由“低产”走向“高产”,由“平产”走向“丰产”,取得了良好成效。

银川村在产业区域全面实施“党员责任田”工程,通过“一个图斑、一个台账、一名责任干部、一个经营主体”的“四个一”落实机制,将产业全部纳入“田间”进行管理,全村划分责任田35块,涉及产业区域近2000亩,覆盖全村所有党员,带动近百名群众就业。

变“孤军奋战”为“抱团发展”

近年来,黄泥塘镇党委立足抓基层夯基础,着力发挥好“先锋”党员的作用,全面实施“党员责任田”工程,通过分块定位、分片包干、分类推进,引领“党员责任田”建成“丰产田、高产田”,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走进位于西河村的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种植基地,一眼望去,满地都是绿,大片辣椒苗迎着春风,正茁壮成长。10多位村民正在辣椒种植基地里移栽辣椒苗,忙碌的他们额头挂满了汗珠。

“家门口就能务工,不用出远门了。”务工群众笑着说,加上在基地务工和自家发展的产业,致富奔小康就在眼前。

黄泥塘镇打破村、镇区划限制,突出发展经果林特色产业为主导,集中了兴林、鸡场、湾塘、白河等5个经济薄弱村种植4000余亩樱桃和蜂糖李,在种植基地划分“党员责任田”,带动了400余人稳定就业。同时,黄泥塘镇党委政府还积极牵线搭台,通过每年举办樱桃文化节,推动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

变“集体产业”为“自家产业”

猫场镇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探索创新工作机制,突出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选准“两桃两椒”(两桃:樱桃和猕猴桃,两椒:辣椒和花椒)为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产业革命,切实带动农户增收脱贫,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奋力书写农村产业革命“新篇章”。

为进一步深化党组织带强、合作社带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两带三治”乡村治理体系改革。该镇以村为基本单位,将村集体产业基地合理划分作为党员的“责任田”,由村党支部根据时节需要,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切实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产业连片发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凝聚干群攻坚合力。

同时,该镇还因地制宜在农户房前屋后种植板栗、李子、枇杷,大蒜、蔬菜、南瓜等作物,发展“庭院经济”,延长产业链,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产业惠及所有农户。

据了解,猫场镇长年稳定种植玛瑙樱桃32000亩,猕猴桃3100亩,辣椒8000亩,花椒4200亩,带动全镇10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2587户10348人。(焦洁洁 项涛)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