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八万人成为贵州新市民

2020年04月18日08:04  来源:贵州日报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银 杨洪涛 郑明鸿

◇4年,贵州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搬迁规模全国第一

◇搬进了城、离开了土地,怎么生活?细分劳动力群体,分类破解就业难题

◇在迁出地,稳妥推进旧房拆除,盘活山林、土地、宅基地等资源;在安置地,解决就业,加快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4年,188万人,搬迁规模全国第一,这是贵州交出的易地扶贫搬迁成绩单。

从数量上看,搬迁规模相当于冰岛全国总人口的5倍多;从时间上看,仅用了4年;从安置方式看,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贵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搬迁安置路径。

用城镇发展思路破解山区贫困难题

“从家到车间,走路只需10多分钟,每月工资25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蒋兰,如今在扶贫车间上班,有了工作,她心里踏实了。

蒋兰是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百八十八万分之一,随着扶贫车间陆续复工复产,越来越多搬迁户和她一样安了心。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贵州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73%的面积为喀斯特岩溶地貌,是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的省份。相当数量的贫困群众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特殊的省情,让贵州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索搬迁脱贫。

2015年12月,贵州举行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拉开了全省历史上最大规模易地搬迁的序幕。经过四年多努力,2019年12月,18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上百万贵州山区贫困群众告别穷山僻壤、摆脱绝对贫困,住上城市新居。一越千年,昂首跨入了新时代。

搬进了城、离开了土地,新生活还得有新营生来维系。贵州各地采取组织劳务输出、开设扶贫车间、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分类破解就业难题。

“从前为了盖房子,很多贫困户要外出打工一辈子,现在有国家政策支持,在城里有了新房,不管在哪里,只要能就业,生活就有了保障。”遵义市生态移民局局长黄泽越说。

由于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城市人口聚集效应日益凸显,安置区就业机会逐渐增多。

2018年9月,铜仁市思南县南山村56岁的安景绪一家5口,搬到了200多公里外的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花园安置点。刚搬迁时,附近还没有超市,他尝试着摆地摊卖生活必需品。后来,入住的人越来越多,他申请到了贴息贷款、场租补贴,租了门面开起超市,如今每天营业额上万元。

扶贫车间、设置公益性岗位也解决了一大部分就业。“妇女、老人只要有意愿和劳动能力,都会做些零工补贴家用。”凤翔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斌说,社区的8家小微企业,吸纳了社区300名留守妇女、老人就业。据贵州省生态移民局统计,全省40.72万户有劳动力能力家庭已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移民搬迁的五个关键答案

自2015年以来,贵州围绕关键环节问题,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持续创新,探索出独特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径。

人往哪里搬?在搬迁对象选择上,坚持以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对“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实施整体搬迁。为系好这“第一颗纽扣”,全省先后组织20余万人次进行4轮自下而上的村寨普查。

同时,结合山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实际,从2017年开始以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县城为主布局安置点,对搬迁人口全部实行城镇化安置,全省城镇化集中安置179万人,占搬迁总人口的95.2%。

钱从哪里筹?为让市、县两级集中精力抓搬迁,全面落实省一级统贷统还投融资机制。具体操作上,成立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负责筹集管理除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外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所需资金,承接用于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省级统筹的相关补助资金,统贷统还融资本息。资金直接拨付到县级平台,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行。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交易平台,收益全部用于还贷。

地在哪里划?统筹考虑安置地经济发展要素、创业就业环境、人口承载容量等因素,坚持“以产(业)定搬、以岗(位)定搬”,提前做好市场与搬迁就业“双向调查”,确保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房屋如何建?从2017年起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为控制成本,坚持“保基本”原则,以市(州)为单位统一集中采购建材,严格控制建设高层电梯房。

如何实现搬人更“搬心”?“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条重要经验。”黔东南州副州长吴坦说,在把贫困户搬出大山断穷根时,也注重把传统文化搬进县城留住文化的根,让群众搬到城镇后还能看得见乡愁。

全面向“新市民”转变

为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贵州注重抓住两头——在迁出地,稳妥推进旧房拆除,盘活山林、土地、宅基地等资源;在安置地,除解决就业外,还加快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正安县瑞濠移民安置点安置群众1.6万多人。安置点紧靠县工业园区、县职校、县物流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还配套建设了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农贸市场、门面等,基本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之需。

瑞濠街道办主任吴太玺说,街道办组建了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社工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从物到人、到思想全方位服务;明确65个县直单位各帮扶1栋楼、142家企业各帮扶1个单元、2500名县直机关干部阶段帮扶移民群众,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

“老家的10多亩山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花椒了。”移民户张大仙说,按照合同规定,再过3年,这些花椒就归她所有。搬到县城后,儿子在广州打工,儿媳妇在县城工业园上班,她在带孙之余,还能打点零工。

黔西南州以“新市民”计划为主线,围绕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兜底保障、社会治理、社区党建等13个方面,推出了“一揽子”配套措施,系统地帮助搬迁群众向“新市民”转变。

但同时,一些安置区还不同程度存在一定困难。

据了解,2017年、2018年搬迁群众目前入住相对稳定,但2019年搬迁群众因还要处理老家的土地、进行旧房拆除等事宜,加之安置区相关配套尚不够完善,还一定程度存在城里、农村两头住现象,实际入住率较低。同时,迁入地吸纳就业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为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今后应继续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