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钱诚)趁着好春光,赏春的人们来到红花岗区深溪镇高坊村赏桃花、樱花。花美引得游客沉醉期间,村民也喜笑颜开。透过如云的花海,村民们憧憬着夏秋硕果累累、果香四溢的景象。
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高坊村种植1700余亩桃子、李子,每年有100余位村民在果树基地务工,通过农旅一体化发展,春赏花秋收果,带动群众增收。
距深溪镇高坊村30余公里的金鼎山镇莲池村,则有另一番美景,蔬菜基地里生机盎然,绿油油一片。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管护,各类速生菜陆续成熟,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农户忙碌的身影。在莲池村,仅种植速生蔬菜,亩产值就达到2000多元,865.7亩蔬菜基地通过“套种+复种”模式,亩产值则接近万元。
在红花岗区,像高坊村、莲池村这样依托坝区建设发展起来的产业村比比皆是。立足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优势,红花岗区围绕城市“菜篮子”“果盘子”做文章,以9个坝区及周边15°至25°的坡地为主体,把坝区建成为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聚宝盆”。大力推广蔬菜、经果种植为主,乡村旅游补充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保供蔬菜、精品水果两大主导产业,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58.0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9元,同比增长10.1%。
以坝区建设为重点,市场为导向,红花岗区精准布局坝区农业产业。在远郊区域,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益农作物种植规模,推动猕猴桃、水晶葡萄、速生蔬菜、高粱等产业做大做强。在城郊区域,以城市保供为目标,实施巩固提升“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大力推广“蔬菜+”和“经果+”,发展壮大深溪蔬菜、海龙贡米、羊肚菌、西瓜和巷口李子等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种植规模。在样板示范区域,以科技引领、产业带动为目的,以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做大做强等方式,打造莲池新天地、高坊店子坝、海龙贡米等4个高效示范坝区样板。
为让“农产品”流通更加顺畅,红花岗区积极探索建立集农资供应、产品代销、仓储物流、技能培训、农机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供销服务体系。依托“黔货出山”“新雪域冷链物流”“云上金鼎”等电商平台,结合农产品生产空间分布、品类结构、生产规模、上市时段,按照区域、品类对接市场、落实销路。充分依托区位优势,以保供为主积极拓展本地市场份额,推进绿色农产品配送“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超市、进小区”工作,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确保城市“菜篮子、果盘子”充足丰富。
红花岗区还紧抓利益联结,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打造利益联结共同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蛋糕”分配更加合理。积极推行“村社合一”,让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投资。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组织形式,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产程分工、关联经营、集群发展等形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积极为失地群众、返乡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创新利益联结共同体。健全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机制和风险保障制度,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关系,有效防范化解农业产业风险,减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值得关注的是,红花岗区以文化传承为引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区9个坝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把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资源向近郊农村疏散、延伸,扩大城市生活消费圈,将建设农、文、景相得益彰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提升村庄“造血”功能,拓宽坝区及周边群众的增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