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七星关:一个80后制茶人的奋斗之路

2020年04月13日09:15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邓阳在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的厂房中进行手工炒茶。陈曦 摄
邓阳在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的厂房中进行手工炒茶。陈曦 摄

从对茶叶的种植、制作一无所知,到借钱创业,80后的邓阳,大学毕业后便返乡,一头扎入到茶行业,用五年的时间实现茶叶年销售200万元,带领上百户茶农增收,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自己的“茶叶梦”。

凭热心做茶人

初见邓阳,是在位于朱昌镇特色食品产业园的贵州黔福道茶业有限公司内,他正带着两名工人细心地挑拣着茶叶。黝黑的脸上挂着朴实的微笑,干活的老练程度,一点都不像个年轻人。挑拣完毕,他便立马到加工车间检查炒茶设备,并把烘干室的温度和湿度调好。一切准备工作做完后,邓阳便带着笔者驱车前往燕子口镇阳光村收购茶青。

“我是2014年大学毕业的,当时学的就是制茶,所以与茶也算有不解之缘。”在路上聊起茶叶,热情的邓阳也渐渐打开话匣子。

邓阳出生于七星关区野角乡沙拉槽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和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一样,家庭条件困难的他从小吃苦耐劳,就连读书的时候都时刻想着利用课余时间多做点兼职来补贴家用。临近高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邓阳得知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当年首次开始招生,并且免除所有学费。

“当时想的是制茶产业是一个高雅的行业,浪漫又温馨,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关键是能免费学到一门手艺,所以果断就报考了。”通过详细了解,邓阳最终决定了报考学校的制茶专业,最终顺利入学,从此踏上他的茶人之路。

在学校里,邓阳展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每天都认真学习着,生怕自己浪费了这个宝贵的机会。由于表现优异,他在毕业前被学校推荐到多彩贵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参与茶叶的产品开发,经常到浙江、福建等地进行培训,还有机会与各路茶商打交道,这让邓阳彻彻底底地开了眼界,也越来越喜欢茶叶,坚定了自己投身茶产业的想法。

大学刚毕业,得知毕节正在发展茶产业,邓阳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当年听说我要回来制茶,父母亲戚都反对,因为制茶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农活,而年轻人从事农活就会让人觉得‘没前途’。”家人反对,缺少资金,邓阳的创业之心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产生了动摇。

“当时妻子说,与其等市场发展不如来发展市场,回毕节是个绝佳的机会,即使失败了,最多就是两个人再出去打工赚钱。”最终妻子坚定了邓阳返乡创业的决心。

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邓阳的创业也是艰辛的。创业之初,用自己的积蓄和借来的钱,邓阳在城里租了一个不算大的门面,而这里既是他的销售处也是他的制茶处。身上的钱基本都付了房租和买了设备,邓阳没有多余的钱购买茶青,好在他曾经与不少茶商打过交道,一些茶商觉得他比较踏实,所以答应赊售茶青给他,就这样,他才得以正式开始制茶之路。

每次回想起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邓阳总是感叹不已,说自己能有今天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

凭良心做茶商

燕子口镇阳光村距邓阳在朱昌镇的厂房有60多公里,沿着崎岖的公路颠簸到达山目的地,已近下午。春来茶山,茶歌清脆,悠扬动听。一场细雨过后,阳光村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茶的清香。这个季节,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是个丰收的季节。当然,也是邓阳最忙碌的阶段。

2015年7月,刚返乡创业的邓阳偶然得知燕子口镇阳光村有古树茶资源,他便积极与村委联系,开始对阳光村的茶青进行收购,“那时候我们公司还只是一个经营部,每年最多能收1000多斤茶青,制成200多斤干茶。现在,我们成立了贵州黔福道茶业有限公司,就把村里更多的茶青进行收购及加工。”

从事收茶这一行业,避不了日晒雨淋,而邓阳一干就是五年。也许,五年的时光在文字中不过是一笔带过的数字,但对于他而言,却是一个人与大山为邻,与茶为伴的坚持。

邓阳带着笔者沿着石阶小道往茶山上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山路的跋涉后,终于看到了采茶的村民们。

“前些年拿到镇上去卖,每斤干茶3至5元,最多也只能卖到10元一斤,当初为了栽苞谷还砍掉了不少古茶树。”村民向云先告诉笔者,在2015年以前,村里的特色古树茶还未被发掘,生长在农户自家的红土地上,采摘后除了自家喝,还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拿到集市上售卖。现在邓阳来收茶青,给出的价格也好,在家门口就能把茶叶卖了。

随着茶产业的兴起,如今有很多人来到村子里收茶叶,但和向云先一样,有很多村民每年都只把自己的茶青卖给邓阳,因为大家觉得只有他是最实在的。

“我们每次来收茶青都会提前一天给大家公布价格,到了现场绝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压价,只要符合标准,我们都会全部收掉。”因为学的是制茶,所以采茶人的艰辛邓阳最为清楚,而且阳光村的茶树分布比较散,给采茶又增加了一些难度,因此他给出的价格总会比其他人的高一些。

久而久之,邓阳已经成为了当地最有名气的收茶人,每年都有上百名群众在他这里获利,而在他的引导和指导下,很多村民都开始自发补种茶树,大家的种茶技术和采茶技术都得到了提升,发展茶产业蔚然成风。

凭匠心做茶企

下午两点从厂房出发,七点收完茶青,九点回到厂房,通宵制茶,这就是邓阳日常生活的一天,也是一名手工茶制作人的一天。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机械也可完成制茶工艺。但邓阳一直坚持纯手工的传统制茶方法,他认为只有用手工制作茶叶,精品茶的质量才能保证,如果用机器制茶,铁腥味就会残留在茶叶中,从而影响茶叶品质。

走进邓阳的厂房,只见杀青、摔末、揉捻、烘焙等制茶各道工序的工具一应俱全,摆设整齐。

“这个厂房有700多平米,是2018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的,前三年一个月按一平方1元收取租赁费,而我们买设备话的10万元政府也补贴了40%。”政府一系列的补贴措施大大减轻了邓阳发展的压力,也让他为自己选择回乡创业的决定感到庆幸。

邓阳把当天收来的茶叶搬到温度滋润的室内,摊开。“茶叶是有生命的,不管是在树上还是已经摘下来,晒过的茶叶有点焉,回青就是让它们在滋润温度中‘起死回生’。”在制茶过程中,邓阳将其视为与一种生命交流、互动。“制茶虽然辛苦,但制茶过程充满乐趣。而且制茶工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个环节我都去用心感受,茶叶的每一次变化,都会让我产生一种成就感。”

放在竹筛里的半成品茶叶呈卷卷状,飘出缕缕清香,让人仿佛能嗅到清新的茶香也同时飘溢出来。“接下来还需要摇青、杀青、揉茶等多道工序。”邓阳边说边将回过青的茶叶倒进摇青筛中,“这个叫做摇青,就是让茶叶和筛子摩擦发酵,从而去除茶叶的苦涩口感,而且还需要‘摇摇凉凉’,就是摇完一遍以后要凉青,之后将茶青再倒入摇青筛中,反复几次。”

在茶叶正式下锅前,邓阳时不时用手去感受锅中的温度。“手工制茶,炒锅温度的高低、炒制时间的长短都是凭经验完成,这关系到茶叶的口感和香气。”邓阳说:“如何炒茶没有定论,每一位手艺人炒出的茶都是不一样的。”在高达200多度的炒锅里,邓阳一双大手快速翻炒着茶青,五六分钟后将茶叶迅速取出。

手工做茶耗体力,还有高达200多度的炒锅,一个不小心手上就会被烫出水泡来。因此,刚学制茶的时候,他常常要提一桶冷水放在炒锅旁,手被烫后就立即浸到冷水里。

由于手工制茶非常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坚持下来的,但邓阳一做就是五年。“做茶要以一颗‘匠心’,我坚持做手工茶,是因为这样做出来的茶才是精品茶。”尽管产量比不上别人,但邓阳做出的红茶却在业内有着极好的口碑,最贵的茶能卖到每斤4000多元的价格,而且供不应求,去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00万元,与第一年的20万元相比,整整翻了10倍。

邓阳说,做企业也要饮水思源,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用之于社会。邓阳的家乡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村民,为了帮助大家增加收入,同时也为自己增加茶源,邓阳在当地流转了50亩土地发展茶叶种植,几年来,为当地贫困户务工和村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我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坚持不懈地化解一个个困难。相信在家乡的舞台上,同样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邓阳说,目前毕节的茶产业发展迅速,给了自己许多的机会,而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出品牌,让自己的手工红茶成为毕节的标杆。

只要坚持梦想继续前行,我们相信,邓阳心中的“茶叶梦”定会像经过寒冬磨练的芽茶一样,在早春慢慢舒展,成为那抹最显眼的绿。 (陈曦 欧晓玉)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