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苗寨“拔穷根”

——贵州省公路开发公司驻大歹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年04月01日17:44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脱贫攻坚志愿者。
脱贫攻坚志愿者。

三月春渐浓,都柳江畔绿意盎然。由从江县城出发,经321国道来到丙妹镇大歹村,沿着宽敞明亮的硬化水泥路蜿蜒而上,只见一条条“玉带”串联着村里村外,一盏盏路灯错落有致,“机耕道”直达田间地头,禾晾、禾仓层叠在山梁两侧,独具民族特色的“吊脚楼”一户挨着一户,几名苗家妇女正在院坝里织布,小孩在路边玩耍……

谁又能想到,眼前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过去竟是“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吃水全靠挑,庄稼要人驼!”的景象。“两年前的大歹村,又穷又落后,唐书记来了以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歹村村主任潘祥你说。

两年来,在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大歹村驻村第一书记唐隽永带领下,大歹村脱贫攻坚工作队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出列目标和“三率一度”指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真帮治“穷病”,用实干拔“穷根”,团结带领大歹村287户2000余名群众,走出一条摆脱贫困奔小康的“蝶变”之路。

初到大歹村,啃下“硬骨头”

“心都凉了!”这是唐隽永刚到大歹村时最真实的感受。2018年3月15日,唐隽永提着行李来到“村委会”。说是村委会,其实就是原大歹小学一间不到20平米的教室,屋里到处是烟头、灰尘,几张歪歪扭扭的办公桌拼凑挤在一起,唐隽永后来把它叫做“多功能室”,因为它既是办公室,又是会议室、图书室。

“大歹村是从江县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全村辖3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均为苗族,只有“潘”和“代”两个姓……”谈到大歹村村情,唐隽永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两年前,村里4个村民组缺水,串户路还是土路,贫困发生率高达52.56%,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村里的小孩从来不喜欢穿鞋,不管什么天气就喜欢打赤脚,到处是垃圾,没什么人情味……”廖文轩说,除了几个外地打工回来的,会说汉话的妇女不超过20个,如果没人翻译,基本无法交流,每次走访只能“大眼瞪小眼”,甚至还吃了不少“闭门羹”。

“语言都不通,这贫该怎么扶?”一时间,唐隽永迷茫了。“既来之,则安之!”他拿出厚厚的笔记本,重新整理工作思路,下定决心啃下“硬骨头”,鏖战深山拔“穷根”。

拔“饮水穷根”,寻找“生命源”

大歹村缺水问题由来已久,祖祖辈辈“找水”的艰辛历历在目。由于早年间乱砍滥伐,加上杉木林本身不保水,每到枯水季节,只要连续干旱10来天左右,村民们自建的自来水就不出水了,不得不到几公里以外的乌梢河里用山轮车拉水。

“总共小半盆水,一家人又既要洗脸又要洗脚,完了还要留给牲口喝,没一个娃儿是干干净净去上学的!”说起缺水的日子,村民们连连叫苦。“水是生命之源,没水怎么能行。”帮村民找水源,成了唐隽永最大的心愿。

撸起袖子,说干就干。2018年3月,唐隽永多次带领村民到附近寻找水源点,但由于大歹村沿山而建,坡度很大,土质松软,经常发生坍方,寻找一处合适的蓄水点不容易,发现的水源不是路程太远,就是出水时间太短。

为破解这一难题,唐隽永“厚着脸皮”到地方水务局协调请派技术员,带领村组干部、扶贫队员组成“攻坚队”,顶着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测高度,算距离,一处一处进行比较。“唐书记在列溪边上摔了一跤,我脚底也磨起20多个水泡!”廖文轩回忆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攻坚队”终于在谷坪乡山岗村与大歹村交界处一个小山头找到可靠水源,并成功搭上了省政府安全饮水工程的“末班车”。2019年6月,大歹村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完工,彻底解决了4个村民组1500多名贫困群众的饮水问题。

拔“交通穷根”,打通“大动脉”

水稻和梯田,是大歹村的“命脉”。由于山高路远,农家肥、粮食的运输成为制约生产最大的瓶颈,农机和车子进不去,人挑马驮,来回要走好几公里。

“每次把糯禾挑回家,累得饭都吃不下,倒头就睡了!”一次座谈中,村干部潘祥你提出,希望能为村里修一条“机耕道”。

“可钱从哪里来?”一个现实的问题,让所有人陷入沉默。这时,唐隽永想到了自己的“娘家人”,结合行业优势,他向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争取到60余万元资金,用于生产便道和村委会建设。

就这样,唐隽永带着4名工程技术测设人员,一头“扎”进了“机耕道”的路线探测中,穿密林、过沟渠、爬梯田,顾不上被茅草割、被蚊虫咬,有时一天要走20多公里,一不小心就摔一身泥,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13条13.7公里线路。

路线确定后,涉及到林地赔偿等问题怎么办?有人建议找地方政府,有人建议从工程款里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工程款,谁都不能动!”唐隽永严声呵责:“既然是为村里修路,为什么不能坐下来自己商量?”在工作队的耐心劝导下,村民们主动让出自家土地,施工得以顺利进行。2018年10月,除两条不实用线路外,大歹村11条共11.2公里“机耕道”全部完工。

“便道修好以后,用三轮车一次就能拉七八百斤,以前要一个星期才收完的糯禾,现在一两趟就能运完,节约出来的人力到外面打工,好的一年能挣三四万,差一点的也能挣一两万!”大歹村副支书代祥你说。

“机耕道”的修建,为大歹村发展生产增强了“造血”功能,为村民脱贫致富增添了“新引擎”。

此外,小融至大歹旅游公路目前正在实施,长约6公里,总投资3000万元,是大歹村发展乡村旅游和助推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串户路的硬化,让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日子。

拔“就业穷根”,鼓起“钱袋子”

“写祥,今年过年带得好多钱回来嘛?”“3万多,还了债还剩点!”村民潘写祥笑着说。2019年,在唐隽永的鼓励下,他跑到福建安溪打工,每天能挣240元,有时能挣260元。

“多出去打点工,钱揣在自己腰包头,又不会掉出来,腰杆都要挺得直点。”大歹村山高路陡,土地稀薄,村民们光靠种植糯禾,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只要一有机会,唐隽永就苦口婆心劝说村民外出打工。按照“劳务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目标,工作队多方宣传,向村民抛出就业补贴“橄榄枝”,2019年全村外出务工347人,其中贫困户179人。

2019年12月,大歹村47人到八洛公路改造工地务工,并在工地开设“扫盲班”,让村民们边挣钱边“充电”。无独有偶,大歹至小融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招收大歹村村民44人,潘叶列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和几名妇女负责搬石头、和砂浆,从“家庭妇女”到“劳务工人”,她们决心通过劳务就业,增收脱贫。

秉着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的原则,工作队突出抓好劳务输出、就近就地就业安置,协调安排8人到大歹村学校工勤岗位工作。2020年,全村就业形势一片向好,务工方式持续优化,致富路径不断拓宽,群众干劲十足,“钱袋子”越来越鼓。

拔“产业穷根”,念好“山字经”

“出去打工的挣了钱,留在村里的怎么办?”为让群众实现增收,唐隽永想尽一切办法,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积极引进油茶、黑山羊、小黄牛、小香鸡、中华蜜蜂、稻田鱼、生态鸡等扶贫项目,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覆盖率达100%。

“村里准备修养鸡场,今天要去量土地。”2020年3月21日,刚走访回来的唐隽永顾不得休息片刻,叫上几个人便往几公里外的养鸡棚匆匆赶去,该养鸡场占地750平方米,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由财政出资,136户贫困户占股,唐隽永一边测量,一边和包工商讨建设方案,待回到村委会时,天已经黑了。

有村民提出,希望非贫困户也能加入合作社。“我们将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实施香猪养殖入股136户,林下养鸡6000羽,在确保贫困户脱贫的前提下带动非贫困户增收致富。”扶贫队员陈家斌说。

拔“思想穷根”,立下“愚公志”

扶贫队员们深知,要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拔掉思想穷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立下“愚公志”,打好人口、教育、宣传“组合拳”,从思想根源上扶贫,才能战胜这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以前大家觉得上不上户口无所谓,现在渐渐会主动到村委会报告了!”2018年3月以来,工作队每天坚持走访,共发现“黑户”54人,恢复户口1人,死亡注销17人,重户19人,项目更正160项,基本解决了人口失真问题。

“为便于精准施策,我们专门建立了“一户一表’,通过‘问(农户)、看(现场)、查(证件)、访(邻居)’的方式,进行调查核实,统计信息共83项。”扶贫队员张德进说。

智、志双扶,教育是关键。2019年9月,通过争取澳门特区基金会援建,大歹小学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全村504名学生搬进了全县最好的乡村完小,入学率达100%。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脱盲再教育,教育帮扶、锦绣女培训等活动,“金秋助学”资助5名考取大学、高中、中职的学生5.7万元,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榜样,鼓励更多家长和学生重视教育,为大歹村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

“2020年春节期间,大歹村一百多人从武汉打工回来,没有一人检测出感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得知村里有151名武汉回乡人员,唐隽永和村支两委都捏了把汗,逐户进行排查,第一时间对涉及到的130个家庭共1000多人进行检测,强制居家隔离14天,动员村民做好自我防护,至今未发现一例感染者。

拔“生活穷根”,过上“好日子”

“唐书记,你去我家楼上看,我敢说,我家比其他家都要干净!”自从搬进了新房子,潘写祥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逢人就笑,说话的声调都提高了,比起以前一家6口人挤在两间破屋里的日子,现在的生活过得还算滋润。

截至目前,大歹村共完成258户透风漏雨老旧房改造、6户危房改造、35户人畜混居整治;完成厕改291个、灶改273个,165盏LED路灯安装,实施入户路及房屋周边、室内硬化14795平方米;实施村委委活动室及村医务室建设面积340平方米,配有2名专职医生。

2019年除夕,难得回一次家的唐隽永来到贵阳市人民医院,陪着正在化疗的贫困户女孩潘叶往吃了顿“连夜饭”。了解到大歹村大多数人家没有床铺,都是随便垫几块板子“将就睡!”。为此,工作队实施“温暖计划”,帮贫困户购买床668张、床上用品668套、衣柜226个,让贫困群众温暖过年。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活陋习渐渐改变,文明乡村蔚然成风。2019年,大歹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中,唐隽永带领村干部和扶贫队员,挨家挨户帮村民扫地、叠被子,购置垃圾焚烧炉,将600个垃圾桶、小铁铲分发到每家每户。久而久之,村民们只要看到“唐书记”从家门口过,马上扛着扫帚扫地,从一开始的“做给他看”,渐渐养成了“主动打扫”的好习惯。唐隽永高兴地说:“村民把衣服挂到衣架上,也是一种成就!”

冲刺90天, 打赢“歼灭战”

一刻不能等,一刻不能停。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提出:“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大歹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全体队员放下“铁汉柔情”,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携手大歹村民走向“蜕变”。

“88岁的老母亲住院十多天了,但现在不能回去!”说到这里,唐隽永声音突然变得很低沉,驻村期间,母亲几次生病,他都走不开,全靠妻子和侄儿媳妇轮流照顾。唐隽永说:“两年来,辛酸与自豪感并存,同时也感谢公司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两年跑了11万公里,我可能是第一个开车跑遍大歹村所有路的人!”最初,廖文轩到大歹只是作为一名专职驾驶员,在唐隽永的感染下,他主动走访,学拍照,作记录,做好工作对接和后勤保障,他早已把扶贫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

2019年8月,陈家斌主动申请到大歹村参加扶贫,妻子张禹淋也是兴仁市马马崖村的一名扶贫队员。2020年3月18日,陈家斌到代家寨开展省环保厅第一批排污处理系统选址,中途不慎摔伤,同事劝他回老家修养,他毅然选择“轻伤不下火线”。

张德进在参加扶贫工作之前,查阅了很多大歹村的相关信息,但现实远比他想象的要落后得多,他所负责的人口信息统计,关系着扶贫工作能否精准,村里哪家生了小孩,有多少人在外打工,他记录得一清二楚。

工程技术专业出身的罗勰,第一次接触扶贫工作,主要负责帮助村民搞基础设施建设,他说:“扶贫工作到不到位,就看村里的狗咬不咬你,刚来时总是叫个不停,现在见着人都会摇尾巴了!”

2019年,大歹村成功脱贫40户27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9.87%,剩余28户204人,2020年6月将实现全部“清零”。昔日穷、偏、乱、脏的大歹村,正向着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幸福村迈进。(文/图 胡选武)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