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个魔芋哟:6.95公斤!

贵州毕节“小魔芋”变成“大产业”

2020年02月29日13:56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毕节“小魔芋”变成“大产业” 。邹涛 摄
贵州毕节“小魔芋”变成“大产业” 。邹涛 摄

近日,笔者在毕节市大方县绿塘乡魔芋产业办公室,见到4个形如圆南瓜、单个净重5公斤以上的大魔芋,其中最大一个达6.95公斤。

据大方县绿塘乡副乡长陈立国介绍,存放在该乡魔芋产业办公室的4个大魔芋,都是本乡丰产二村和牛场村群众三四个月前送来的“宝贝”,当时最大的一个重达8.5公斤,经过几个月缩水减轻了近1.5公斤。

“我们绿塘乡气候环境和土壤肥力条件比较适合魔芋生长,村民历来有零星分散种植魔芋的习惯,所以看到这几个大家伙根本不足为奇。”陈立国风趣地说。陈立国告诉笔者,据送来最大一个“魔芋王”的村民介绍,这株大魔芋原本生在土坎上,后来因土坎垮塌,魔芋就坠在底洼处,刚好周围肥力全部集中供其生长,几年时间就长成这个巨型魔芋。

“我们在产业办展出大魔芋,是向群众证明绿塘乡具备发展魔芋产业的基础和自然条件。只要种得多,长出大魔芋的机会自然就大,发展魔芋产业,绿塘大有可为。”陈立国作为分管副乡长和魔芋产业办公室负责人,说出了心里话。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魔芋产业,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毕节市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各县(区)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时,把魔芋作为特色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3月开始,贵州大方芦苼妹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魔芋生产加工企业,在大方县绿塘乡以每亩每年400至600元的标准,按10年期一次性流转土地1200亩建魔芋种植基地,让当地群众既有土地流转费收入,又可获得务工报酬。基地负责人郑晴表示,该基地从建立至今,公司已支付群众务工工资近50万元。

在企业领办建设魔芋示范基地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大方县绿塘乡还专门成立魔芋产业办公室主抓主推魔芋产业。毗邻大方鼎新、小屯等乡借鉴绿塘乡融资贷款筹措一批、龙头企业自筹一批、第三方企业入股一批、产业扶贫资金解决一批“四个一批”有效的资金筹措经验,累计筹集魔芋产业发展资金近亿元,从根本上解决了魔芋种植前期投入成本较大的问题。同时,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模式,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以投资魔芋种子和肥料,群众以流转费和劳动用工折资入股,收益后全额支付成本,剩余利润均按50%比例分成,有效调动群众参与魔芋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目前仅毕节市大方县绿塘、鼎新、小屯等乡规划发展魔芋近2万亩,已完成种植1万余亩。

依托稳定的订单是实现产业持续的关键。据悉,毕节市大方县目前发展的魔芋产业,绝大部分均与贵州大方芦苼妹食品有限公司签订鲜魔芋每公斤5元的保底价收购合同。魔芋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前景,让魔芋生产加工企业看到市场潜力和发展希望,据既负责绿塘乡牛场村示范基地生产管理,又负责贵州大方芦苼妹食品有限公司鲜魔芋加工的负责人郑晴介绍,目前公司魔芋精粉生产线如实现饱和生产,每天可生产三四吨魔芋精粉,需要鲜魔芋50多吨。目前,仅靠省内生产的鲜魔芋也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求,还需从云南和四川等省外采购。

作为贵州大方芦苼妹食品有限公司管理者之一,郑晴这些天带领工人“两头忙”,不仅为他们提供口罩、还要测量体温,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白天抢抓农时组织务工群众在魔芋基地采挖播种,晚上还要组织车间工人生产加工魔芋精粉供应商家。因该公司生产的魔芋精粉粘度较高、质量好,市场供不应求。

毕节市大方县部分乡镇发展魔芋产业的强劲势头仅是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的一个缩影。当前,正是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关键时期,全市各专业合作社、魔芋生产加工企业和芋农抢抓春耕春种农时发展魔芋产业,千方百计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

目前,魔芋产业已成为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支柱产业之一,据估算,毕节市今年计划发展魔芋10万亩,其中威宁县近6万亩,大方县超过3万亩,其他县(区)均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引领和引进利用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抓点做样建立魔芋示范种植基地。毕节魔芋从昔日分散种植的“小产业” 蜕变成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大产业”。 (刘瑾 邹涛)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