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紫云硐口村

昔日荒坡 今朝果园(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汪志球 黄 娴

2020年01月28日09:44  
 

“吃饭喽——”,62岁的于翠放下锄头,吆喝一起劳作的老姐妹下山吃饭。

揭开自带的饭盒,酸菜烩豆米,辣椒小炒肉,满满当当一大盒。“吃饱吃好,有力气干活。”于翠满足地扒了一大口饭。种了大半辈子地,前几年还戴着贫困帽子,于翠没想到自己60多岁了,还能在自家门口挣工资:村里的蓝莓产业园,一天80元,只要想干,就有活儿。

于翠家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紫云属于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不过,这个县当下正逐步摆脱贫困。

“就这石头地,苞谷都长不好,能长蓝莓?”当初村干部带着企业的人来动员大家,于翠和大多数村民都摇头。但如今,于翠已经算得上“半个土专家”了。将草饼、粪肥等拌和在一起,装车运上山,再用背篓把拌好的粪肥搬运到蓝莓树下盖好,于翠精心照料着每一棵蓝莓树。

“你说怪吧,这荒山,没几把土,可蓝莓就喜欢这种环境,果子又大又甜。”于翠不懂什么是“产业革命”,说出来的话也朴素:“种玉米只够勉强糊口,还是种蓝莓好,这是摇钱树。”

干活累了,于翠喜欢伸直腰,远眺对面的蓝莓园。宽阔的园区道路上不时有车辆穿梭,观景台上游人不断,趁着难得的好天气,都喜欢来蓝莓园里转转。

昔日沉寂的荒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蓝莓树顺势排开。“蓝莓园这两年已扩建到5200亩,用工量常年保持在150人左右。”硐口村百灵生态蓝莓园总经理陈鹏介绍,仅去年一年,蓝莓园支付务工费就超过500万元,解决了硐口村67户、河边村20户贫困农户的脱贫问题,于翠去年一年就挣了1.5万元。

农民变工人,土地流转有租金,劳务有收入,只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达成共识:未来要让村民都持股,把蓝莓产业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硐口村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9户619人,到2019年已脱贫136户539人,贫困发生率由17%下降到2.9%,于翠家也在2019年脱了贫。

于翠说,以前因为家穷,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她打算和他们商量,今年别再出去了,家门口就能打工,一家人守着果林踏实过日子。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8日 04 版)

(责编:邓庆雨、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