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镇花园坝区
三桥坝区
培育香菇
收获香菇
洛龙镇五一坝区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按照贵州省委发出的号令,地处黔北高原的道真自治县动若风发。新年伊始,道真的村村寨寨、沟沟岭岭,到处是红火热闹的场景、欣欣向荣的景象。
隆兴镇浣溪村花园坝区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内,一个个控温控湿大棚整齐排列,一朵朵香菇肉厚圆嫩、硕大紧实;菇农们一边忙着采摘香菇,一边欢声笑语喜话丰收……正在交售香菇的村民唐冰告诉笔者,2019年他租赁大棚种植香菇,年收入达15万元,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
浣溪村结合坝区实际情况,规划建设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200余亩、莲藕基地700亩、商品蔬菜500亩。2019年,坝区亩均纯收入达10000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60余万元,带动36户126人实现脱贫致富。
据了解,道真共有隆兴镇花园坝区这样的坝区4个,全县坝区耕地总面积5077亩,涉及3个乡(镇)7个村(居)1272户4677人。2019年以来,该县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坚持以样板坝区和达标坝区示范创建为抓手,在组织领导、产业规划、基础配套、主体培育、产销对接、要素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坝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全县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实现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1805户42616人。
围绕示范创建定责任
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一年来,道真主动对标样板坝区和达标坝区创建要求,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坝区工作的组织领导,高位调度、高位推进。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并成立坝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坝长”制,坚持“一个坝区、一名县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工作机制,对照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补短板强弱项,多次现场办公,研究“一坝一策”。同时,按照坝区属地管理原则,将全县坝区创建工作纳入对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年终考核,构建县、乡(镇)、坝区三级领导体系,强力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各级各部门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坝区产业发展,突出“组织强功能、党员强担当”,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支部建在坝区上,把党员作用发挥在坝区上,让群众富在坝区上,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坝区产业发展优势。加大农业实用人才培养,配齐配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多渠道培养农业经纪人、新型经营主体等从事坝区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坝区现代农业。
洛龙镇五一坝区是省级达标坝区。该镇自我加压,设立7个突击工作组,由镇党镇班子成员担任组长,各村(社区)和镇直部门全体干部共同参与,形成了“一坝一长七组三员”工作格局。截至目前,该坝区已完成土地流转1400余亩,流转率99%;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新建了集收购场地、烘干线、冻库于一体的多功能设施,坝区路网全部实现循环,机耕道通达率达90%,硬化率85%。
围绕结构调整定产业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道真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山多地少,仡山儿女祖祖辈辈种的是玉米、洋芋、水稻“老三件”,其中尤其是旱地种玉米,效益很低。产业不兴,腰包不鼓,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成为道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种玉米,种什么?其他作物要怎么种?道真县委、县政府反复调研,多次外出学习经验、考察市场。经过数次调研论证,确立了打造“菜县菇乡”“黔北药库”的战略定位,明确 “232111”农业产业发展目标,按照“两短两长”产业发展要求(以蔬菜〈辣椒、食用菌〉、生态畜牧渔业为主的短线产业和以中药材〈花椒〉、茶为主的长线产业),根据坝区的海拔、土质、水源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群众和经营主体的意见,着力调结构、抓示范、增效益,大力调减玉米等传统低效农作物,扩大蔬菜(辣椒)、食用菌、花椒等经济作物种植,“菜县菇乡”已成为道真的一张名片。
在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选准产业?道真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算好成本账、效益账,变“为吃而生产”为“为卖而生产”,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根据坝区的海拔、土质、水源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群众和经营主体意见,明确4个坝区的主导产业分别是蔬菜(辣椒)、食用菌、花椒等。
同时,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600余人,有效推动蔬菜、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目前,全县坝区共建成食用菌基地400亩、种植商品蔬菜(辣椒、莲藕)4238亩、稻+(鱼)600亩、其他经果、花椒、烤烟、茶叶430亩;土地流转4899亩,占坝区总面积的96%。对照一坝一方案,完成调整任务目标达97%。
围绕组织方式定模式
来到道真上玉工业园区巴渔工业园的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只见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流水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拌料、打包、装袋、运输、上架,一片火热。
据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一家集食用菌生产、种植、科技研发、技术培训、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对贫困户统一菌棒供应、生产标准、技术指导、产品质量、产品收购,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同时,组建技术队伍,采取集中培训与送技上门的方式,在食用菌菌棚建造、菌种生产、栽培管理、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提高菇农栽培管理技术,促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道真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思路,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加快新型主体培育,近两年来,先后从福建、河北、广州、四川等地引进以同辉、贵旺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33家,驻县发展蔬菜、食用菌、花椒等产业。
“龙头企业带领我们闯市场。”道真农业农村局局长骆科生介绍,该县采取“公司+合作社+产业园+农户”发展模式,建成高标准食用菌种植大棚352个,强化利益联结,探索“三零三保”扶贫模式(“三零”,即零成本起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三保”,即保产量、保收购、保效益),达到了菇农、合作社、公司三方共赢目标。
据了解,全县4个坝区总产值5239万元,平均亩产值达10320元,同比增长3200元,其中样板坝区隆兴镇花园坝区平均亩产值达16530元,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67户1345人,带动贫困人口户均增收3000余元。
围绕产销对接定市场
近日,全国33家食用菌经销商云集道真,与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销量5万吨,金额达3.5亿元。
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年底,是一家集食用菌生产、栽培、技术培训、加工、配送及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高科技智能工厂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建设有产品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仓储配送中心等。目前拥有杏鲍菇生产线4条,日产菌包15万包,年产量4.2万吨,可完成年产值3亿多元。
近年来,道真紧紧抓住国家开发银行、上海杨浦等对口帮扶机遇,认真研究成渝等大市场,坚持“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等以销定产模式,切实提高坝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深度挖掘坝区农产品绿色、有机、生态优势,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工作,与上海硕物天成公司合作建成蔬菜质量追溯体系,创建了“道真果蔬”品牌,让绿色、有机、生态的道真果蔬抢占省外市场。
截至目前,全县坝区累计销售农产品8077吨。
兴产业,富百姓。如今的道真,“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正在实现,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韩克超)
来源:遵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