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精神血脈 鑄造城市之魂

六盤水深挖“三線”精神構筑精神高地紀實

2021年06月25日08:3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每一座城市,都有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每一座城市,都有城市的精神追求與價值體現。

對於因“三線”而建,因“三線”而興的工業城市六盤水而言,“三線”歷史就是鐫刻在烏蒙深處最難忘的記憶,“三線”文化就是深根於人民“沃土”的獨特文化。“紅色基因”孕育出的“三線”精神,已浸入六盤水這座城市的骨髓、融入了六盤水人的血液,由其構筑起的“精神高地”正引領著一代又一代六盤水人接續奮斗、鏗鏘前行。

“三線”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來到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看到鋼鐵架、鐵軌、挖掘頭、舊雨鞋、破棉衣、“運煤巷道”“干打壘”等“老物件”,聽到講解員講述一個個動人心弦的“三線”故事,思緒被帶回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當時,我國人口和工業、交通設施等都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缺乏縱深,若遇敵人突襲,將遭受嚴重損失,並喪失支撐反擊、打持久戰的工業基礎。於是,1964年5月,黨中央做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

那時的地理區域劃分,沿海、東北地區(邊疆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包括川、黔、滇、陝等十三個省、市、自治區在內的地區為三線。

接下來的十余年間,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彰顯。數以千億計的資金投向西部,數以百萬計的建設者,浩浩蕩蕩地奔向內陸深山。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布局原則,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基地和新興工業城市在崇山峻嶺中迅速生長起來,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經濟全面發展,改變了建國初期我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狀況。

在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中,軍工、冶金、原煤、建材、天然氣、化工、鐵路等行業和產業的幾千個項目,在西部地區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帶動了基礎條件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醫療保障等顯著提高,為我國筑起了牢不可破的戰略大后方。

六盤水就是其中的一個主戰場。1964年7月,西南三線建設長遠規劃(西昌)會議召開,規劃了建設以六盤水為中心的煤炭基地,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基地,以重慶為中心的軍工項目,修建成(都)昆(明)、川黔(重慶至貴陽)和滇黔(昆明至貴陽)三條鐵路,形成西南環線。自此,六盤水進入了國家最高決策層的視野。

1964年,中共決定在六枝、盤縣、水城三縣境內建立煤炭基地,六盤水這個組合性的專名由此而得。1965年1月,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在六枝成立,大規模的煤礦建設拉開序幕。

“三線”建設是中國西部開發史上一部氣吞山河的史詩,是一曲改天換地、慷慨激揚的宏偉交響樂。“三線”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動員之廣、行動之快,在我國建設史上是空前的,對以后的國民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線”建設也改寫了六盤水的歷史。通過“三線”建設,六盤水從“不毛之地”成為貴州工業化的先驅,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裡鋼城”,為六盤水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也累計為國家貢獻13.6億噸煤、5600億度電、6600萬噸鋼材和1.21億噸水泥,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三線”戰場:揮洒壯志豪情

“沒有火車坐汽車要上,沒有汽車騎毛驢也要上。”1966年1月1日,李德興與1200多名黑龍江省煤礦系統的同事一同踏上前往六盤水礦區的火車。

“聽毛主席說‘三線建設搞不好,我睡不著覺’,我們黑龍江十大礦區的工人們熱情高漲,個個寫申請、表決心,都希望能到艱苦的地方去參與‘三線’建設。”原水城礦務局木沖溝煤礦退休職工李德興回憶道,“當時從黑龍江坐火車隻能到安順,然后坐汽車到水城。下了火車上汽車,下了汽車就開始干活、挖基井,住的是帳篷,每人發一張行軍床。條件再苦,也沒有打‘退堂鼓’的。這一干就是50年。”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國家一聲號令,便凝聚起全中國的人心。“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10萬大軍奔赴六盤水,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建設大會戰。

回憶初到六盤水的景象,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苦。已經70多歲的水礦退休職工湯群、陳冬梅夫妻倆是陝西銅川煤校的同學,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1966年6月畢業后雙雙報名支援“三線”建設,來到六盤水盤江煤礦,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41部隊的解放軍戰士。

“剛到六盤水,我們傻眼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為了應對惡劣的氣候,雨衣、雨靴、破棉襖就成了我們的‘標配’。住的是溶洞、帳篷、油毛氈房子,還有茅草房,吃的是包谷、洋芋,很少能吃到肉和新鮮的蔬菜。”

“老三線”建設者都記得這樣的場景:建設初期,“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白天杠杠(抬東西的木棒)壓,晚上壓杠杠(木棒搭成的床)”。直到后來才陸續搭建起席棚和干打壘。

“那時雖然苦,但精氣神卻很足。”在前水鋼總工程師黃震澤的回憶裡,最難忘的仍然是生產現場激動人心的時刻。“1968年11月,我跟隨鞍鋼支援水鋼建設大軍來到六盤水,從平整土地建設廠房到正式投產,水鋼隻用了短短的時間。1970年10月,一號高爐出鐵,火紅的鐵水染紅了廠房,大家激動得熱淚盈眶。”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裡需要哪裡去,哪裡艱苦哪安家……”這首激情昂揚的歌曲伴隨著他們度過了“三線”建設初期最艱難的歲月。

正是有了這種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忘我拼搏的奮斗精神,10萬大軍在荒山野嶺從零起步,一榫一卯、一磚一瓦,創造了令人驚嘆的速度和成果,開創了許多“第一”:

建成全省第一個鋼鐵廠——水城鐵廠、全省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水城水泥廠、西南地區首台火電裝機——水城發電廠I號機組、全省第一個百萬噸級煤礦——火燒鋪煤礦等等。

華羅庚來到六盤水,看到“三線”建設戰天斗地的工作場景,留下了感動的淚,賦詩一首表達自己的情感:“常到‘三線’崢嶸地,少到江浙魚米鄉。生身故鄉非不愛,更愛‘三線’練人場。”

“我們把最美的年華都獻給了‘三線’建設,但我們無悔。如果祖國再有號召,我們依然會義無反顧作出這樣的決定。”這,就是“三線”建設者們共同的心聲。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大片的荒地建起生產廠房,延綿的大山鋪就鐵路公路,荒蕪的山區變得人聲鼎沸,建成盤江、水礦、六枝工礦、水鋼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業,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鋼鐵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西電東送”主戰場。

因為“三線”建設這一壯舉,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當天,六盤水正式建市,成為當時貴州省除省會貴陽外唯一的省轄市。

“三線”精神: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線”建設在創造巨額物質財富的同時,更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艱苦創業、勇於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

這精神的核心所在是聽黨指揮、服從大局。從1965年到1970年底,六盤水統配煤礦職工達到8.26萬人,加上由盤江礦區施工隊伍整編的基本建設工程兵四十一支隊的2萬人,總數超過10萬。一聲令下,10萬建設大軍服從中央調遣,不講條件、不顧個人困難,打起背包就出發,奔赴“三線”練兵場。

這精神的關鍵支撐是戰天斗地、艱苦創業。在千軍萬馬大規模建設六盤水時,吃、住、生活各方面的困難都比較大。但廣大職工不怕苦、不怕累,發揚了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歌。

這精神的鮮明特征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三線”建設初期,面對六盤水煤礦地質條件復雜的難題,地勘工作者勇於創新,靈活採用“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的會戰方式,攻克一個個難關,創造了一個個奇跡:1966年六盤水建設進入高潮后,當年1月六枝大用平硐施工創月進360米全國記錄,4月水城老鷹山立井施工創月進105.5米全國記錄,6月水城汪家寨斜井創月進220米全國最好成績。

這精神的突出特質是五湖四海、開放包容。“三線”建設,是一次大規模的人才聚集,數萬名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扎根落戶,中央各部屬研究院所、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院、國防科技工業部門科研單位、地方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組成的“五路大軍”,至今仍是六盤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總人數達到60萬人。也就是說,六盤水5個人裡就有1個“三線”人。

這種精神的價值取向是無私奉獻、無怨無悔。面對自然條件惡劣和困難重重的嚴峻挑戰,“三線”建設者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拓荒精神,搶晴天、戰雨天,主動爭、主動闖、主動干,在短短時間內推動一對接一對礦井建成投產、一個隧洞連一個隧洞建成通車、一條生產線接一條生產線建成運營。“三線”建設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在烏蒙山深處建設起一座能源原材料工業城市,“拓荒”成為滲透在“三線”人血液中的高尚品質。

“三線”精神體現了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胸懷大局的擔當精神、精誠合作的團結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包含著為黨、為國家、為社會主義建設勇於付出乃至犧牲的家國情懷和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

“三線”傳承:浸入城市血脈

對“三線”精神最好的傳承,就是永不忘記,接力而行。

“要把珍貴的‘三線’精神挖掘好、傳承好,從‘三線’建設者的艱苦奮斗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幸福六盤水的康庄大道上砥礪前行。”市委書記李剛強調。

如今,盤江煤電集團、首鋼水鋼集團等“三線”企業依然活躍著,正與時俱時、朝著轉型發展的目標邁進﹔

“三二代”“三三代”選擇留在這裡,繼續為六盤水的發展貢獻力量。“三線” 依然是這個群體認同的身份標識﹔

在貴州“三線”博物館、盤州671“三線”文化園、“六枝”三線博物館,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觀的干部群眾感慨地說,每每溫故“三線”建設這段偉大的歷史,心中總會增加很多正能量,這就是我們的精神高地﹔

“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六盤水,沒有一代代‘三線’人的艱苦創業,就沒有今天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楊建華、徐春剛、彭海泉、湯群、黃震澤等老“三線人”,經常受邀到學校、機關、軍營、社區講述“三線”建設的那些故事﹔

大型文獻紀錄片《大三線》、電視連續劇《正是青春璀璨時》一遍遍在央視、貴州衛視、六盤水電視台播放,在廣大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感動了無數人﹔

當年煤炭工業部第七十三工程處的駐地,成為六盤水人耳熟能詳的地名“七十三”﹔水城河畔的涼都記憶·三線文化創意小鎮、人民廣場的烏蒙鐵塔、街頭扳手狀的長椅、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標語隨處可見。

“三線”元素遍布六盤水這座城市,無不印証著這句話:“三線”歷史是六盤水的“根”,“三線”企業是六盤水的“本”,“三線”精神是六盤水的“魂”。

在“三線”精神的感召下,一張張星火燎原的“群英譜”,正續寫六盤水城市精神。誓讓窮村奔小康的余留芬、百姓不脫貧不下山的楊波、一人帶領眾人富的陶正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倪裔豹、兢兢業業煤礦防爆女行家呂麗等人,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苦干實干、砥礪奮進的精神面貌。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曾經的“三線”精神經過半個世紀的沉澱,如陳釀一般,醞釀出了如今“創新爭先”的“三變”精神,變的是與時俱進的發展思維與路徑,不變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與天斗、與地斗的不屈與信念。

當前,六盤水正大力傳承弘揚“三線”精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李曼)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