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續寫“三線”榮光 再創工業輝煌

2021年06月22日12:06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一場氣吞山河的“三線”建設在中國大西南拉開帷幕,它的命運與共和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在新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譜寫出一幅恢宏雋永、壯美輝煌的史詩。

水鋼“三線”建設會戰初期照片。鄧崇高攝

六盤水,是“三線”建設的主戰場,半個多世紀以前,十萬建設大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聚集到這裡,和當地干部群眾團結一心、勠力同行,披荊斬棘、拓荒創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硬是在烏蒙深處這片不毛之地建起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成為當代貴州工業化的先驅。

六盤水,因“三線”建設而生

1964年5月,國際環境風雲變幻,黨中央作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六盤水以其區位優勢和煤炭資源優勢,特別是優質冶金焦煤的巨額儲量,在西昌會議上被國家確定為西南“三線”建設的主要煤炭基地。六盤水的“三線”建設由此發仞。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牢記“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時代召喚,從城市來到農村,從繁華地區來到大山深處,在六盤水這片熱土上,揮洒激情,書寫新的人生。

70多歲的水礦集團退休職工湯群、陳冬梅夫妻倆,是陝西銅川煤校的同學,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1966年雙雙報名支援“三線”建設來到六盤水。對他們來說,那些艱苦的歲月雖漸行漸遠,但那是他們青春的足跡,更是歷史的印記,不可磨滅。“‘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為了應對惡劣的氣候,雨衣、雨靴、破棉襖成了我們的‘三件寶’。住的是溶洞、‘干打壘’、油毛氈房,吃的是苞谷、洋芋。盡管生活條件很艱難,但沒人喊苦喊累,白天干活的時侯個個都是精神抖擻,總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兒!”

正是這種忘我拼搏的奮斗精神,“三線”建設者們在水冷草枯的荒山野嶺中從零起步,一榫一卯、一磚一瓦,開創了許多貴州第一:

1966年1月1日,貴州第一座現代化煤礦——六枝礦建成﹔

1966年5月1日,在六枝續建的第一礦山機械廠正式投產,六盤水境內的貴州省第一個煤礦機械廠——六盤水煤機廠建成﹔

1970年7月1日,貴州省第一座化工廠——盤江化工廠(六七一廠)建成,84號產品正式投入生產﹔

1970年10月1日,貴州第一座鋼鐵廠——水城鋼鐵廠建成,一號高爐出鐵﹔

1970年12月26日,貴州省第一條水泥生產線——水城水泥廠建成投產﹔

1974年9月26日,水城發電廠建成,一號機組首台火電裝機正式並網發電。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國家實施“三線”建設戰略以來,六盤水累計為國家貢獻了13.6億噸煤、5600億度電、6600萬噸鋼材和1.21億噸水泥,並形成了以煤、鋼、電、材為支柱產業的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

“三線”建設給六盤水帶來了大開發、大發展的機遇。原先分屬不同地區、邊遠落后的三個農業縣,經過以“三線”建設為契機的整合,從三個礦區到三個特區,從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到六盤水地區、再到六盤水市,前后歷時14年。歷史雄辯地表明,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六盤水。

“三線”精神,一座城市的文化之根

因“三線”建設,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裡鋼城”,更是熔鑄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它激勵我們聽黨指揮、服從大局,戰天斗地、艱苦創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五湖四海、開放包容,無私奉獻、無怨無悔,已經成為六盤水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

坐落在水城古鎮的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以“三線“建設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一到節假日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鋼鐵架、挖掘頭、舊雨鞋、破棉衣等“老物件”,無聲地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這裡,你能看到屬於“三線”建設的那段波瀾壯闊、感人肺腑的工業記憶。“參觀三線建設博物館,使我們的靈魂受到洗禮,精神得到升華,更加深刻理解了‘三線’精神的內涵,感恩並銘記‘三線’人曾為這個國家、這個城市洒下的青春、汗水、熱血!”這是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觀的群眾共同的心聲。

在六盤水市中心城區沿河街,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小鋪子。這是52歲的“三線”二代繆佳宏開的冰淇淋商鋪,店鋪門口,挂著一個醒目的牌子——“三線”故事匯“‘三線’記憶”編輯部。因為這個牌子,店裡時常會迎來一些白發蒼蒼的客人。在這裡,他們會向繆佳宏娓娓述說他們親身經歷的“三線”故事。也讓那個遠去的火熱年代以另外的一種方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閆建新,“三線”二代。1966年,父親閆慶從鞍鋼來支援“三線”建設。他和繆佳宏一樣共同見証了父輩們曾經的付出,總想把他們的精神留存下來。2018年12月3日,他們兩人共同創辦了微信公眾號《“三線”故事匯》“三線”·記憶這個欄目,至今已連續推出100期“三線”建設者的故事。他們告訴記者,每一個故事成篇上線后,都會勾起對父輩的回憶,同時也讓他們的“三線”情懷又一次得到升華。

歷史如畫,惟靈魂不朽。遠去的是歲月的容顏,長存的是精神的信仰。在貴州精神高地上,“三線”精神與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一起,匯成了中國精神譜系中一朵耀眼的“精神之花”。經過“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兩次飛躍發展,在“三線”精神的感召激勵下,六盤水繼續沿著中國共產黨指引的正確方向前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形成了年產原煤2500萬噸、鋼鐵綜合生產能力170萬噸、水泥130萬噸、電力裝機139 萬千瓦的生產能力。六盤水的經濟總量也從1964 年的8696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1339億元,增長了1539倍。特別是在“十三五”期間,六盤水以地級市為單位率先從烏蒙山區實現全域整體脫貧,徹底撕掉絕對貧困的標簽,3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61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實現43.98萬貧困人口脫貧﹔堅持“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成功獲批創建全國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440公裡,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5935公裡,安六高鐵建成通車、盤興高鐵開工建設,率先成為全省縣縣通高鐵並全部建有高鐵站房的地級市,整體跨入“高鐵時代”﹔成功奪取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中國涼都”影響力和美譽度大幅提升。

在“三線”建設奠定的堅實基礎之上,六盤水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油提速,煤礦“兩化”“三利用”成效明顯,七大產業板塊發展風生水起,成為六盤水工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三線”精神的指引下,六盤水勇於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農村“三變”改革,“三變”改革先后8次被寫入中央文件,獲批建設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

時光不老,歲月永恆。盡管“三線”建設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可“三線”精神卻歷久彌新,永遠不會沾染上灰塵,它已不再一個簡單的概念和口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動的事跡,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匯聚成大情懷和正能量,成為六盤水建設發展永不衰竭的精神動力。

再創輝煌,是當代六盤水人的使命擔當

貴州省委、省政府旗幟鮮明提出把“四個輪子一起轉”作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四個輪子一起轉”的首要引擎。六盤水再次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工業興則百業興,工業強則百業強。曾挺起貴州工業脊梁的六盤水,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選擇紡織、新材料、物聯網、農產品加工、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裝備、現代物流七大產業板塊作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吹響了實現工業大突破、再創工業新輝煌的“沖鋒號”——

水城經開區建成省內產業鏈最完整的鋁加工產業集群,聚集上下游企業41戶,年產值突破63億元﹔盤北低熱值煤發電廠實現了煤矸石、煤泥等低熱值煤的變“廢”為寶,走上了一條煤發電、煤電一體化發展的綠色之路﹔

發耳煤業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第一個智能機械化綜採工作面,開啟了貴州煤礦綜採工作面智能開採、“無人駕駛”的新時代﹔

六盤水高新區建成投運省內第一條無水染整生產線。全市紡織產業上下游建成或在建項目23個,全面達產年產值可達30億元以上。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六盤水因煤而生,因煤而立,因煤而興,更因“三線”而榮耀。半個多世紀以來,六盤水未曾辜負時代的每一份深情厚望,書寫了一座城的光榮與夢想。如今,六盤水這座工業城市,正在結構優化、產業建鏈、技術創新、項目建設、生態環保上大力攻堅,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幸福六盤水的康庄大道上砥礪奮進,逐夢前行!(圖/文  趙芳、任舟影、陳屏)

(責編:唐杰(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