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高質量推進農業現代化助農持續增收

2021年06月16日07:59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據印江縣政府網消息:近年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按照“2+N”產業布局,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蔬菜等現代農業,高質量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連日來,在木黃鎮新民壩區5000畝高標准蔬菜保供基地,當地群眾剛裝運好遵義採購商的一大車蔬菜,又忙著將收割的蓮花白裝運至廣東採購商6.8米長的貨車上,而這一車來自梵淨山腳下的新鮮蔬菜,將在16小時后擺上廣東市民的餐桌。

“我這車蔬菜明天早上八點鐘進入廣州江南市場,就可以進入廣州市民的菜籃子裡。”廣東客商譚德智說完,拉上滿滿的一大車蓮花白出發了。

“我們引進梵淨田園公司,把全村的土地流轉出來發展蔬菜,土地流轉費每年要達到100多萬元,全村在家勞動力都在基地務工,每年全村群眾的務工收入都有200多萬元。”印江自治縣木黃鎮榮光村村主任說。

老百姓要持續增收,產業發展是關鍵。2019年,榮光村引進貴州梵淨田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高標准蔬菜,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行,村裡在家勞動力在家門口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

“我家有十來畝地出租給公司辦蔬菜,自己就在來蔬菜基地上班,一天掙一百塊錢,還可以照顧好家庭,村裡發展產業確實好。”今年71歲的榮光村村民郭生定把自家土地流轉給公司后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像郭生定一樣,蔬菜基地周邊還有新光、榮光、烏巢三個村的676戶群眾也把自家土地流轉了出來,依靠蔬菜產業實現了穩定增收。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我鎮通過引進三家龍頭企業,在山頂發展茶葉6500畝,山腰發展經果林1萬余畝,山地壩區發展蔬菜2200余畝、發展食用菌4000余萬棒、雙孢菇種植面積約2萬平米,通過產業的發展,直接帶動我鎮27個村村民持續穩定增收。”木黃鎮組宣統委員說。

產業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撐。同樣,在朗溪鎮河西生態智慧農場食用菌基地,一排排菌棒鱗次櫛比,技術員與群眾一道在田間忙碌著。“把菌棒按要求扶穩,開頂要求從左向右360度劃,從上往下2.5公分,也就是大人的一扁指子寬,不要劃到菌棒,然后再用手輕輕的把塑料袋扯.。”這幾天,朗溪鎮河西生態智慧農場技術指導老師鄭玉華每天都在基地悉心指導村民採摘、晾晒和開頂技術指導。

按照技術要領,村民們小心翼翼給每一棒剛採收完的菌棒開頂,確保一個月后菌棒又能冒出一茬黑木耳。

河西生態智慧農場採取“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方式,引進貴州省梵天菌業有限公司發展食用菌80萬棒,並與村集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按照項目投入總額的5%進行分紅。村集體負責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促進當地群眾增收。

河西村黨支部書記介紹,為不斷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河西村還積極向上爭取了300萬元的扶貧項目資金入股企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每年按照項目投入的百分之五進行分紅,可增加村集體經濟15萬元左右,村集體再進行二次分紅,惠及全村700多戶農戶,同時帶動周邊各村在家勞動力就近務工。

像河西村生態智慧農場這樣的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貴州梵天菌業有限公司在印江已建設了5個,培養專業菇農300多戶,年帶動就業3000多人。

按照加快補齊“三農”領域發展短板,堅持做大做強生態茶、食用菌主導產業,做優做特生態畜牧、果蔬、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高質量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近年來,印江自治縣除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專家團隊作為食用菌技術支撐,還組建農業輔導員為隊員的“農業專業技術服務隊”、“農業科普志願服務隊”“土專家”,重點負責全縣13個500畝以上壩區和各村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指導服務工作,提升農民生產技能,為全縣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梅亞軍、田林)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