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萬重山 香茗滿人間
“貴州萬重山,香茗滿人間。貴州普安雲頭大山,茶山之宗,雲頭大山發現距今164萬年唯一四球茶籽化石,証明這是世界茶樹發源地。誕生於貴州雲頭大山,即茶文化也始於雲頭大山。”5月21日下午,省人大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傅傳耀以《黔茶之脈》為題,在貴州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合發展研討會上形象生動地從貴州茶文化起源開始講起,談古論今,用二十四個章節介紹悠遠深邃的貴州茶文化歷史及其發展脈絡,細數黔茶的“前世今生”。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發祥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畫卷,每一卷都飄著清幽茶香。而貴州,古往今來一直與茶共生,不僅是茶的發源地,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不僅是飲茶文明的開端,更是茶葉貿易和茶工業現代化的起點。茶文化在貴州有深厚的積澱,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
一株茶樹 一座茶場
一顆茶籽,一株茶樹,一座茶場,貴州茶從古老到今,走過文明悠長,走至燦爛輝煌。“貴州茶一路走來,坎坎坷坷,潮起潮落,既有高歌猛進,也有停滯不前,既有濃墨重彩,也有一風吹過,甚至在一些重要的歷史結點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傅傳耀深情感慨道,追溯貴州茶文化,必是一段燦爛悠長的歷程。正因為貴州茶文化博大精深,才孕育了根深葉茂的茶產業。
他認為,茶文化,一方面要深入發掘,把歷史文脈刨根問底,另一方面要沉澱積累。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還要起到引領作用。近年來,貴州每年開展斗茶大賽、制茶大賽,舉辦全國性茶藝大賽,連續十多年舉辦“茶業經濟年會”表彰茶縣、茶企、茶人,茶藝師,制茶大師,對產業推進,對茶文化積澱都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多彩深厚的貴州茶文化,如今在茶產業風生水起的出山下海大潮中,正得到發揚光大、不斷升華。
世界茶樹的起源地
貴州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有最豐富的茶樹資源,最寶貴的茶樹基因庫。目前,圍繞茶樹資源研究,採用單株選育、雜交育種等技術,貴州優選並培育出“黔湄系列”和“黔茶系列”國家級無性系茶樹良種10個。
貴州大學茶學院院長呂立堂介紹,茶學院以貴州豐富的地方茶樹種質資源為基礎,通過全面系統的考察並結合植物學分類鑒定,共收集鑒定得到300多份優異茶樹種質資源,並從中篩選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良單株資源和高茶多酚、高氨基酸、低咖啡鹼的特異單株資源。
《中國茶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指出,中國30歲以下人口超過4億,這不僅僅是“十四五”時期,更是未來幾十年茶葉消費的增長潛力,因此,茶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茶消費不斷升級,健康茶、干淨茶、生態茶成為消費者需求,品牌茶具有很好的成長空間,對貴州茶葉需求量將快速增加。“世界綠茶看中國,中國綠茶看貴州,以綠茶為主戰略的貴州必將迎來新機遇。”
高品質綠茶重要產地
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羅以洪認為,貴州是國內業界公認的高品質綠茶重要產地,同時也是世界珍貴的茶樹基因庫。嚴苛的國際茶葉生態標准,將極大增強貴州茶的競爭力。當前,貴州茶產業擁有優越政策、市場需求、生態優良三大發展機遇。他建議,充分發揮貴陽市省會城市政治、經濟中心價值,以茶綜合服務核心區、高檔名優早春綠茶產業帶、富硒高山綠茶紅茶產業帶、優質綠茶黑茶出口茶產業帶合力打造“一核三帶”空間布局,讓貴州成為中國茶產業發展的“熱土”與“高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作為茶園總面積穩居全國第一的產茶大省,茶產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當前,茶產業發展正處於黃金時期,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貴州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將合力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譜寫新時代新篇章。(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