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心理健康日

護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校、社會需協同努力

2021年05月26日08:52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李曜 王子茜)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屢屢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3月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檢出率隨著年級升高而升高。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約有3000萬人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年紀輕輕的孩子們,為何會被心理問題“盯”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又該如何防治?時值5月25日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心理醫生、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家。

心理醫生:緊張的親子關系最易引發青少年心理問題

2019年3月,貴州首個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習困難)門診在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開診。兩年已接診7000余名青少年兒童。

就診的青少年以13歲至17歲,也就是初一至高二年齡段為主,大部分患有抑郁、焦慮、厭學等心理問題,來自縣級以上城市的青少年佔到總就診人數的80%以上。

據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婦女兒童科副主任熊杰介紹,在他接診的患者中,六成以上被診斷患有抑郁症。可能引起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很多,包括不良的親子關系、無法建立穩定的同伴關系、學業壓力大等,“其中,家庭因素、親子矛盾是首要原因。”

有些父母會將自己沒有取得的成就,化為過高的期待施加給孩子,隻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他們身心發展過程中其他精神上的需求。

當父母長時間以絕對的威嚴或者通過頻繁的反駁,剝奪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時,子女向父母溝通的欲望會降低,一旦心中有了煩惱困惑,不會再向父母傾訴,而是將自己困在煩惱的枷鎖中,導致出現心理問題。

部分家長不願意相信孩子有心理問題,即使孩子已經表現出來某些症狀,也選擇忽視,導致孩子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甚至出現有些家長即使學校建議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仍意識不到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對醫生的診斷結果持懷疑或抵觸態度,不配合甚至拒絕治療的情況。”

熊杰醫生建議,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某些心理問題的症狀,可以先嘗試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情況,幫助孩子排解。如果觀察一段時間,孩子的症狀沒有消失,應及時帶到醫院由專業心理醫生進行診斷。

老師:家長、學校、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有效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教育部門和心理健康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2019年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將提高國民心理健康素養作為“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的第一項結果性指標,即“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0%和30%”。《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也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達到80%”的目標。

2001年,李麗春成為貴陽市第二實驗中學的心理老師。從業20年,李麗春切身感受到,現在從教育部門到學校、老師再到家長,正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貴陽市已建立了全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李麗春老師在每學期學生入學前,都會通過貴陽市教育局為學校及學生家長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助應用,指導學生完成心理測評,並對測評結果進行匯總分析,掌握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整體情況和個別信息。如果發現有學生出現心理問題預警,及時提醒學生班主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

“大部分學生存在的情緒問題,是因為環境或者壓力不適應導致的。這時候我會選擇多與他溝通交流,很多學生能聽過溝通和自我調節調整過來。”李麗春老師說。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溝通后,如果學生的情況沒有得到緩解,李麗春老師與班主任就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由心理醫生來評判孩子的心理狀態。

“不隻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需要引起重視。”葉女士是一名初二女生的媽媽,一直很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她希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夠得到更多來自學校的幫助,“家長、學校和老師之間需要相互配合,共同關注。”例如加強老師家長之間的溝通、由學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資訊等,以此來幫助家長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專家:家庭+學校+社會合力為孩子筑起心理防線

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20年,貴州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健教育與咨詢中心)院長潘運發現,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否,主要受先天、個人及環境三個因素影響。

先天因素指從父母處遺傳而來的生物因素,是一個人成長的自然前提。個人因素更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包括對情緒的調控能力、對事物認知的態度、為人處世的方式等。環境因素是個較大的概念,涵蓋了社會、家庭、學校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在環境因素中,親子關系、教育方式、父母的“三觀”等屬於家庭因素,學校管理方式、老師授課形式、同學間相處模式等屬於學校因素,家庭因素與學校因素相互交叉,並同屬於社會這一大因素下。

潘運院長解釋,包括家庭及學校在內,國家、社區、輿論導向、社會價值理念等都屬於社會因素范疇。社會環境不僅決定了青少年獲得信息的渠道,也影響著青少年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有益的信息可以促進青少年成長,不利的信息有時讓青少年無法甄別,可能導致青少年用不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促進青少年身心和諧發展,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協同努力。”對於如何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潘運院長表示首先要做到尊重青少年成長的自然規律,青春期的青少年們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存在逆反心理是正常表現,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積極引導青少年正確面對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其中,家長要多給予孩子關愛,加強與孩子的溝通,盡可能耐心、細心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同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家庭教育方式,注重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

學校要在對知識、技能、品德培養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主動關注自己的心理變化,在發現青少年出現情緒問題時要做到盡早干預疏導。

(責編:唐杰(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