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長勢、澆水……5月16日一大早,黔西市重新鎮頭堰社區居民游龍娥就來到大棚,管護剛種下不久的聖女果,日頭漸高,游龍娥的臉上滿是汗水。“大棚裡比外面溫度高,每天干完都是一身汗,但是想到每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心裡就甜滋滋的,也不覺得辛苦了。”游龍娥說。
4月初,頭堰社區的大棚裡便種下了聖女果苗,在務工群眾的精心管護下,已經長到10多厘米高。“這是咱們村的金果果,顏色漂亮口感香甜,去年已經賣出了好價錢,今年我們總結去年的經驗,並進一步提高管護水平,讓聖女果的產量和品質上個新台階。”
脫貧攻堅期間,恆大集團在頭堰社區援建大棚265個,根據地理優勢,重新鎮又籌集資金自建大棚137個。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為該鎮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打下了基礎。
頭堰社區採取“黨委牽頭、支部領辦、合作聯社運營、龍頭企業參股”的方式,成立頭堰社區浪峰台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引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羊肚菌和聖女果輪換種植。今年,該社區羊肚菌採摘鮮菇達33噸,烘干羊肚菌6500余斤,實現銷售額361萬余元。
如今,頭堰社區的羊肚菌、聖女果等優質農產品已經走出畢節,走上了沿海消費者的餐桌。
“通過鎮級合作聯社整合資源,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負責具體實施,改變了原來合作社單打獨斗的單一格局,形成現在抱團發展的格局。”重新鎮合作聯社負責人楊茂介紹,目前頭堰社區402個大棚聖女果已全部種植完畢,預計能實現產值300萬元。
合作社發力帶動鄉村產業興旺的,還不只是頭堰社區。這些天,黔西市大關鎮七裡村的牧草種植基地裡又忙碌起來,40多位村民在地裡開展施肥、優化補種牧草等管護作業。“今年我們從海南引進產量更高的草種,對其中300畝進行優化改種,畝產將提高約30%。我們還使用大型犁土機進行翻犁,這一環節的費用從以前的每畝120元降低到80元,還大大節省了時間。”七裡村黨支部書記李念介紹。
近年來,七裡村堅持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大力發展牧草種植1100余畝,同時建設牧草加工廠,建設養殖場,發展了存欄120余頭的“小區養牛”產業,帶動了200余名群眾在合作社長期務工。2020年,七裡村牧草銷售額達120余萬元,村民實現了增收,村集體經濟積累也得以增加。
據統計,截至目前,黔西市共有合作社726個,其中股份經濟合作社36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65個。在合作社帶動下,黔西鄉村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