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卷紅旗過大關

——六盤水市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紀實

2021年05月06日18:55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18年,盤州、六枝實現減貧摘帽。
2018年,盤州、六枝實現減貧摘帽。

一項偉大的事業,總是要歷經千難萬險、百折不撓才能實現光榮夢想﹔

一張時代的考卷,總是要用初心為筆、使命作毫才能書寫優異答案。

今朝,一個足以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在烏蒙深處9900平方公裡的涼都大地上恢宏上演﹔

今朝,一個徹底告別絕對貧困的千年願景,讓六盤水350萬各族兒女的渴望變為現實。

看,六盤水,與全國、全省一道勝利“過關”,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簽,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3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61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62.6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全省率先實現市域整體擺脫絕對貧困……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黨的十八大以來,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部署下,全市黨員干部群眾上下同心,攻堅克難,用戰天斗地、改天換地、感天動地、驚天撼地的壯舉,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人類減貧奇跡,為全國、全省脫貧攻堅偉大戰役貢獻了“六盤水力量”,譜寫了“六盤水華章”。

瞄向貧困,精准“開炮”!

庄嚴承諾下的“六盤水戰法”

時間的指針停留在2021年2月25日,農歷牛年正月十四。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召開,中國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

當水城區營盤鄉黨委書記吳忠婷的手機裡彈出這一消息時,她無法控制激動的心情,立即轉發朋友圈,引來眾多點贊。

“營盤鄉曾經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隻有親身參與經歷了這場脫貧攻堅戰役,才知道打贏這一仗有多麼不容易,才真正懂得全面勝利的偉大意義!”吳忠婷眼含熱淚告訴筆者。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消除貧困,一直都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直都是一個千年願景。

廣袤的貴州高原,群山莽莽,林峰蒼翠。

翻開貴州的歷史記載,“貧困”二字如影隨形。

“黔處天末,崇山峻嶺,鳥道羊腸,舟車不通,地狹民貧”、“歲賦所入不如內地一縣”、“天下最貧苦之地”班班可考,“貧困”已然成為貴州的標簽,很長時間以來,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以至於過去許多人不願對外宣稱——“我是貴州人”。

高聳的烏蒙大山,峰際連天,溝壑縱橫。

六盤水,地處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烏蒙山連片特困地區腹地,貧困的“家底”令人咋舌——

所轄4個縣區中,3個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個是省級扶貧開發縣,13個深度貧困鄉鎮,162個深度貧困村。2014年建檔立卡時,全市貧困人口為60.3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貧困發生率達到23.3%。

貧困,在千百年來與山石相伴的人們心中,被具化為生存難、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訊難、上學難、就醫難——

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位於海拔2900多米的“貴州之巔”,村裡的老百姓在石頭縫縫裡求生存,世代貧困,一首山歌唱出那時的窘境——“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都是布巾巾”。

盤州市柏果鎮岩頭村,這個在高高山頂上的小村子,僅有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連通,村民把這條路叫“雞滾死的路”,因為山路險峻陡峭,連雞不小心都會摔死。

水城區花戛鄉海子村,村民朱榮江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小時候到山下背水吃的畫面,來回要花上兩三個小時,因為山路濕滑難行,他幾乎要將身體貼在地面,攀爬前行。

……

久困於窮,冀於小康﹔

窮羈於此,勃發於此。

盡管連綿群山如鎖鏈一般束縛著一代代山裡人,但踏山而行,攀岩而立,一直是涼都兒女抗爭貧困命運的吶喊和行動。

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鄭重承諾。 

一諾千金!脫貧攻堅成為全國唯一一項從中央到地方層層簽訂軍令狀的重大工作。

軍令如山!六盤水聞令而動,以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的政治責任和勇氣決心,開啟了脫貧攻堅這一歷史偉業。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

上兵伐謀,提綱挈領。

瞄向貧困,精准“開炮”,六盤水迅速行動!

基於貧困基數大、工強農弱、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等實際,圍繞中央提出的“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贏基礎設施建設、易扶搬遷、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的目標,六盤水以脫貧攻堅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一個總體方略躍然而生——“兩翼先行、中路突破,全面決勝、確保如期全面小康”,2018年,盤州、六枝實現減貧摘帽﹔2019年,水城縣實現減貧摘帽。《關於決戰三年擺脫貧困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六盤水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等60多個文件相繼出台。

瞄向貧困,精准“開炮”,六盤水盡銳出戰!

基於市界交錯區域基礎條件差、貧困程度深等實際,六盤水圍繞省委“五步工作法”,一連串攻堅戰法創新而出——先謀后動、先遠后近、先難后易、先內后外、先快后慢“五先五后”攻堅法,以最優的方法、最實的舉措、最硬的作風,牢牢把住時間、空間和進度、力度的主動權,把2個省級極貧鄉鎮、1個連片石漠化脫貧攻堅協同決戰區、全市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的6個鄉鎮,劃成“216”開放式扶貧試驗區,把攻堅向遠的地方突破,把投入向遠的地方傾斜,把力量向遠的地方配強,先戰難的區域、先扶難的群體、先攻難的任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隨后,“四個三”攻堅戰法、“5個100%”、“四個聚焦”“五個保持不變”等行之有效的脫貧經驗噴薄而發,加速推動了全市脫貧攻堅進程,破解了一個又一個“貧困密碼”。“四個三”攻堅戰法因此入選2018年《中國扶貧》脫貧攻堅100計中第24計。

瞄向貧困,精准“開炮”,六盤水砥礪前行!

基於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脫貧攻堅進入最后總攻時刻的實際,六盤水要求各級各部門抓住每一天,算好每筆賬,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抓實抓好脫貧攻堅挂牌督戰,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戰”,奪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全面勝利。

2020年10月16日,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意見》,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人居環境整治、易扶搬遷和產業發展等重點,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扶上馬送一程,確保脫貧攻堅底色更亮、成色更新、質量更高。

不畏浮雲遮望眼,越是艱難越向前。

站在新起點,回望來時路,不禁感慨萬千——

必答題、加試題,道道不易,道道精彩!

攻堅戰、收官戰!戰戰艱辛,戰戰大捷!

如今,放眼錦繡涼都,一幅生態美、百姓富的新畫卷正如一輪朝陽迎著春風冉冉升騰!

山河依舊,換了人間!

貧困再不是我們的標簽

歷史的進步,往往都是在重大節點開始的。

當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在涼都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當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簽被徹底撕掉,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千年夢想,千年之變!

山河依舊,換了人間!

在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第一書記”楊波看來,過去海嘎村的“貧窮”,與現在海村的“小康”是天壤之別,“山鄉巨變、翻天覆地、鳥槍換炮……這些詞用在我們村一點不為過!”

滄桑巨變,躍然於眼。

“十三五”以來,六盤水一份亮眼的脫貧攻堅時代答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那是“誓改貧困咎於山”的基礎設施建設答卷——

農村安全飲水全部解決。全市投入19.36億元,解決了155.39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貧困村村村戶戶通電。2019年,提前一年完成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綜合電壓合格率、鄉村戶均配變容量三大國家指標要求,貧困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完成率達到100%。

人暢其行、貨暢其流終於夢想成真。累計投入72.59億元資金,建成農村公路10182公裡,實現建制村通暢率和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農民群眾出行“最后一公裡”全面打通。

花戛鄉,水城區最邊遠的鄉鎮之一。過去,花戛的窮是出了名的,全市過去162個貧困村中,前10名花戛鄉就佔了7席。因為沒有路,到縣城來回要花上兩天,花戛老百姓被禁錮在大山深處與世隔絕,靠種點玉米和水稻艱難維持生計。  

“我們對路太渴望了!”磋播村村民王小明感慨萬千。9年前,王小明修房子背鋼筋、水泥,每次都要走上一個多小時的山路,修一層樓要耗時幾個月。現在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小汽車也開了進來,“再掙點錢就能蓋第二層了!”想到未來的美好生活,王小明滿臉幸福。

如今,走在六盤水的廣袤農村,站在高高的山上向遠處眺望,一條條通村路、串戶路,蜿蜒曲折,盤旋山間,仿佛飛天起舞的“玉帶”,連接著散落在大山間的各個村寨,通向山外的世界。

那是“聽唱新翻楊柳枝”的產業扶貧答卷——

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

根據省委要求,六盤水牢牢把握產業發展的“八要素”,大力提升農業標准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建成特色農業產業399萬畝,帶動18.67萬貧困人口增收。建成全國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紅心獼猴桃基地,成功打造了以獼猴桃為主導的水城縣國家現代化農業產業園。以刺梨、紅心獼猴桃、茶葉為代表的“涼都三寶”和人民小酒、盤縣火腿等“涼都珍好”紛紛走出大山、踏上專列、漂洋過海,名氣越來越大。

疾風正勁滿目春。一場發仞於六盤水的“三變”改革,將沉睡的資源喚醒,把分散的資金聚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持續推動紅利釋放,成為開啟小康“大門”的“金鑰匙”。全市共有200.13萬畝承包地入股,55.47萬戶農戶成為股東,入股受益農民達到184.36萬人,12.56萬戶農戶獲得股權分紅7335.95萬元。

2017年至2019年,六盤水“三變”3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8次被寫入中央文件,獲得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十大創新典型”,獲批創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

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娘娘山,山如其名,美麗而充滿神秘,這裡也是“三變”改革的發源地之一。

2012年前,舍烹村還是一個偏遠落后的少數民族貧困村,人均純收入不足700元。2012年,外出創業致富的苗家漢子陶正學回鄉創業,帶領村民拉開了娘娘山“三變”改革的序幕。以刺梨為代表的特色種植綠了山頭、美了山鄉、富了村民,202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700元。

“三變”改革,徹底改變了娘娘山的面貌。農旅一體化發展,使出落得花容月貌的娘娘山,正邁步走向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

那是“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易扶搬遷答卷——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是對過去貴州的真實寫照。

貴州窮,很大程度窮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六盤水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一些貧困千年未解甚至被認為無解。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搬!搬!搬出大山,斬斷窮根!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和安排,六盤水打響了易地扶貧搬遷這一脫貧攻堅的 “當頭炮”。

立下愚公移山志,風雨無阻勇向前。

市、縣、鄉各級政府部門出台相關政策,在組織、制度、資金等方面強力保障﹔

各級干部踏遍山間小路、走進千家萬戶,為動員不願搬遷的群眾,自己已記不清走了多少裡山路、去了多少趟農家,作了多少次工作﹔

搬遷群眾扶老攜幼、揮別故土,匯入壯闊的搬遷洪流,跨過千山來,奔向幸福去。

搬得出,全市共規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78個,27246戶、116165人已全部搬遷入住。

穩得住,緊緊圍繞全省“五個體系”建設,探索創建和諧社區和活力社區,做好易扶搬遷的“后半篇文章”。

能致富,緊緊抓住“三變”改革“牛鼻子”,探索“三變”+易地扶貧搬遷+山地特色旅游、農業特色產業、民族文化旅游、資產性收益等新模式,實現了搬遷群眾從“憂居”到“優居”、從“苦業”到“樂業”的巨變。

王福雲是水城區陡箐鎮搬遷安置點“東關寨”的一名搬遷戶,之前一直在福建打工。返鄉后,曾經打工學會的技能,讓王福雲成了安置點內“黔之英”鞋服有限公司的骨干,工作之余還承擔了技能輔導的工作。

“每月能拿到5000塊錢的工資!知足了!”王福雲坦言家門口就是上班處,自己也變成了新市民,這個新家就是好!

隻要你走進易扶搬遷安置點,嶄新的樓房、整潔的街道、美麗的學校、功能齊全的社區服務中心,欣欣向榮的景象就會扑面而來。

1700多名新生兒誕生、1500多人考上大學、人均收入比搬遷前增加686元、新發展黨員89人……全市易扶搬遷安置點生命的活力、文化的活力、經濟的活力、政治的活力點燃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夕陽西下,傍晚時分,是易扶搬遷安置點最熱鬧的時候,房前屋后孩子們追逐嬉戲,年輕人有說有笑,老人們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幸福的笑映照在每一個人的臉上,蕩漾在每一個人的心底。

那是“衙齋臥聽蕭蕭竹”的民生福祉答卷——

民生福祉,利計天下。

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系脫貧攻堅戰的質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六盤水以人民為中心,著力補齊“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短板”,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義務教育有保障,使農村的孩子不再輸在“起跑線”上。

“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建改建農村學校415所,幼兒園282所,下達各類資助資金6.57億元,惠及貧困學生61.89萬人次,實現義務教育階段貧困戶輟學生動態清零。

基本醫療有保障,使農村群眾看病不再難。

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合率100%,875個行政村標准衛生室、合格村醫、常用藥品配備齊全,建檔立卡家庭四類慢性病簽約43610人,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近就地看病。

住房安全有保障,使農民群眾安居又樂業。

全市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7918戶,整治老舊房36060戶,貧困人口住房安全全部解決。此外,還解決了123.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一枝一葉總關情。

在一件又一件的實事中,農村群眾真正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脫貧攻堅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70歲的水城區龍場鄉村民徐小愛,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三次手術竟是在鄉裡的衛生院裡做的。

切除骶尾部腫瘤、右膝關節置換、左膝關節置換,手術都不小,“這輩子第一次做手術,還是在家門口的衛生院,過去想都不敢想啊!”徐小愛逢人便夸。

這樣的“不敢想”,源自於2018年龍場鄉衛生院與昆明一家醫療技術服務機構合作,從醫療專家團隊中選派20余名專家輪流到鄉衛生院坐診,為期5年。於是就有了徐小愛三進鄉衛生院做手術的故事,就有了老百姓看病不再遠、不再難的幸福經歷。

那是“金風玉露喜相逢”的扶貧協作答卷——

一個在黃、渤海之濱,一個在大西南之角,因為脫貧攻堅這個光榮的使命,將相隔3000多公裡、在中國版圖上幾乎處於對角線上的兩個城市——大連和六盤水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對口幫扶重大戰略部署,大連和六盤水從此山海牽手,結下不解之緣。

24年扶貧協作,24年山海情深。“中國浪漫之都”和“中國涼都”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助,越走越近,越來越親。那源遠流長的山盟海誓,匯聚起磅礡的力量!

“十三五”期間,大連市累計投入資金4.6億元,實施項目210個,互派挂職干部140人,引導產業合作項目30個,銷售扶貧產品2.65億元,帶動1萬余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助力10萬余人口穩定脫貧。2018年、2019年度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中連續兩年獲得“好”的等次。

此外,中國科技大學、鞍鋼集團、中國科學院等分別對六枝特區、盤州市、水城縣實施定點幫扶,先后派出67名干部參與六盤水脫貧攻堅,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349.75萬元,為六盤水脫貧摘帽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8年5月,張桂榮、劉寶東夫婦千裡迢迢從大連來到六枝特區落別鄉參與車厘子發展。夫妻倆克服語言障礙、水土不服等重重困難,用心用情用力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通過一年的努力,使原本不結果的果樹挂滿了紅潤飽滿的大櫻桃。“夫妻鳥”銜來“致富枝”,成為當地的一段佳話。

2021年春節前夕,大連韓偉集團韓偉、許淑芬夫婦投資2億元,在海拔1900米的盤州市羊場鄉徐寨村建起了一座中國海拔最高的現代化養雞場,也是西南最大的養雞場,目前第一批雞蛋順利產出投放市場,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勞動力就地就業。距離山頂的養雞場最近的農戶李紹海的房子蓋好了4年,被公司租用作臨時辦公室,李紹海在工地上當工人,妻子匡中秀為員工們做飯、打掃衛生,她說她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做飯打掃衛生還能掙錢,當第一個月3000元工資打到卡上,她開心地笑了:“有活干,有錢賺,今后的日子不愁了!”

人民至上,初心作筆!

平凡英雄鑄就精神豐碑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用實際行動詮釋初心使命,用攻堅成果兌現庄嚴承諾。

在這場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中,全市5.8萬名各級各類干部結對幫扶15.8萬戶貧困人口,554名“第一書記”、2200名工作隊員駐村幫扶,1.2萬余人次駐村輪戰。他們和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勠力同心、並肩作戰,書寫了一部部絕境突圍、決戰貧困的英雄傳奇,矗立起一座座令人敬佩、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他們是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的黨員楷模——

盤州市淤泥鄉岩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19年風雨如磐,披荊斬棘,櫛風沐雨帶領群眾變苦熬為苦干,開山路、建酒廠、抓種植、搞養殖……硬生生把一個人均年純收入不足800元的貧困村帶出“貧困沼澤”,發展成為人均年純收入1.86萬元、村集體經濟累計過億元的先進村、文明村、小康村。

他們是初心不改、忠誠堅守的時代先鋒——

暫別年幼的兒女、摯愛的父母,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山山水水,誓言“海嘎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不下山”的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第一書記”楊波,十年如一日帶領群眾在“貴州屋脊”上拔窮根,錯過了孩子成長的無數個瞬間,卻用最美好的青春見証了海嘎舊貌換新顏的每一次蝶變。

他們是攻堅拔寨、舍身忘我的精神榜樣——

六枝特區牛場鄉大箐村“第一書記”倪裔豹在駐村的1460天的日子裡,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熱情、智慧和汗水,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4歲。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忍住癌細胞擴散帶來的疼痛,仍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用生命的余光為村民點亮脫貧的希望,被群眾稱為“最美書記”。

他們中還有黃家三兄弟、陶正學、蘇維、聶德友、王文華,還有那些千千萬萬嘔心瀝血、默默奉獻的平凡的人們……

“每每回憶那些歲月,即使是不經意想起,也總是那麼刻骨銘心,總會讓人熱淚盈眶!六年的攻堅,2190天,再回首,縱然五味雜陳,幸福感卻油然而生,盡管時光老去,那一幕幕依然歷歷在目,無怨無悔!”曾任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盤州市保基鄉黨委書記李金平,說起這個曾經貧困發生率高達52.33%、7個行政村全部是深度貧困村的巨變,不由感慨萬千。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

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哪裡有貧困群眾,哪裡就有共產黨員沖鋒陷陣的身影,鮮紅的黨旗始終在脫貧攻堅主戰場高高飄揚。

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

以人民為中心,六盤水奮力躍進,“光陰的故事”格外動人,豐蘊了六盤水脫貧攻堅這本厚厚的史書。

初心映照民心。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戰場。昔日那些“靠著牆根晒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懶惰思想被打破,貧困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激情被點燃,過去揣著手看變成了甩開手干,廣大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全市干部信心更堅、腦子更活、心氣更足、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會干。

我們一起感黨恩

彝家的村寨改變了

走路不濕鞋

吃水不用抬

煮飯不燒柴

信息自然來

幸福日子真正好

大車小車進寨來……

2020年,水城縣坪寨鄉箐馬村彝族同胞集體編寫系列山歌《同唱山歌給黨聽》,在即將迎來脫貧攻堅最后勝利之際,表達對黨的感激之情。

箐馬村過去是遠近聞名的“窮旯旮”,在黨的扶貧政策扶持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村裡的“感恩亭”的柱子上一幅寫有“堅定信心跟黨走 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對聯,道出了人民群眾的真實心聲,讓知恩圖報的農民群眾,怎不發自肺腑引吭高歌?

偉大事業鍛造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

探究這種精神的原動力,到底來自哪裡?

來自六盤水這片土地孕育出的偉大的“三線”精神。上世紀60年代,來自全國各地的10萬大軍,牢記“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時代召喚,舍小家顧大家,從城市來到鄉村,從繁華地區來到大山深處,憑著“不想爹不想媽,不出煤不回家”“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白手起家,在六盤水這片熱土上前赴后繼,“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留下了寶貴的“三線”精神。

在“三線”精神的感召下,自強不息的六盤水人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書寫了挑戰貧困、不畏艱險、敢於攻堅的奮斗史詩,激勵著六盤水人民接續奮斗、勇往直前,不斷迸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磅礡力量。

來自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時代最強音。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

涼都大地春潮涌動,全市上下以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的責任擔當、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堅定意志,打響了感天動地的脫貧攻堅大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實現了涼都大地的“千年之變”!

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徹底撕掉絕對貧困的“標簽”,千年願景終得實現。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相信在推進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偉大征程中,我們將續寫新的更大的奇跡!(文/圖 趙芳、毛可、陳屏、吳學剛、顏春勻、李佳、孫衛東、嚴顯艷、宋迪)

(責編:唐杰(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