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縣盤活鄉土人才傳承非遺技藝

2021年04月29日08:23  來源:貴州日報
 

本報訊(記者 蔣鴻琪 通訊員 田曜華 舒天美)三穗縣堅持盤活鄉土人才資源作為鄉村振興的銜接器,積極鼓勵非遺傳承人、鄉土人才成立家庭手工作坊,有效激活鄉土人才一池“活水”,傳承竹編工藝、苗族服飾等非遺項目。

穿過三穗縣瓦寨鎮上街組小巷便會看見三五成群的竹編手藝人正在編制斗笠,經過破篾、編架子、別頂、夾棕、鑲邊、染頂等工序,一根普通的竹子搖身變為村民致富的“指尖經濟”。

1人30道工序,是三穗縣竹編技藝非遺傳承人楊再和的日常。“專業人做專業事。”楊再和說。

在楊再和記憶裡,編制斗笠是祖祖輩輩都會的一道手工活。從17歲開始,他就跟著家裡人學習,耳濡目染。如今,他已有35年竹編經歷,一根竹子在他手上可變化出不同模樣。

“斗笠是季節性銷售產品,每年春耕和秋收時節是最佳銷售期,我們都是自發銷售,每年最多可做1萬多個,每個斗笠純利潤6元,每年收入6萬余元。”楊再和說。

為了能吸引更多顧客,楊再和逐漸將竹編往精致化、個人化方向發展。在產品創新上,他為竹編添加時尚元素,從農用轉為藝術用品,如竹編餐具、斗笠台燈、杯具等。

“祖輩留下來的好東西,我們就要好好傳承下去,唯有使用和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楊再和說。

編制竹編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楊再和憑借一手精湛的竹編技藝,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訂單”的組織方式,不僅自己富起來,還帶動當地百姓“編”出一條致富路。

“我編織斗笠已經5年,按計件算工錢,平均每天能編織20多個,每月掙2500多元。”52歲的王三菊以前一直在外務工,5年前回家后,便一邊照顧家庭,一邊靠竹編手藝補貼家用,日子越過越好。

興產業、富百姓。三穗縣採取“一帶一”或“一帶多”傳承方式,積極發揮傳承技藝人才資源,包括非遺傳承人61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州級傳承人2人、縣級傳承人57人﹔縣級非遺傳承基地7個、州級非遺傳承基地2家、省級非遺扶貧工坊2家。完成貧困勞動力培訓2000余人次,實現勞動力就業200余人,實現年創收500萬元。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