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廣袤的鄉村尋找詩和遠方

—— 貴州以黨建引領著力建設生態文化村

2021年04月28日07:35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3月18日,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印發《關於宣傳推廣北京市平谷區獨樂河鎮北寨村等128個生態文化村先進建設經驗的通報》,我省鎮寧自治縣高蕩村、錦屏縣雷屯村等7個村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

緊扣“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產業興旺、人與自然和諧、示范作用突出”的全國生態文化村要求,自2009年以來,貴州各地以黨建為引領,打造生態宜居家園和民族特色村落,保留特色鄉村傳統文化,培育良好鄉風民風。截至目前,全省獲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命名的“全國生態文化村”已達44個,名列全國前茅。

生態旅游 綠色資源變綠色資產

春日裡的錦屏縣敦寨鎮雷屯村,風光旖旎。上沙洲、下沙洲、玉龍潭、觀光採摘園、觀音洞等一步一景,游客們或拍照打卡,或悠閑漫步。

“今晚,我們准備在這裡安營扎寨。”清明小長假期間,來自貴陽的游客石先生帶著一家老小,准備在雷屯村來一次露營體驗。

“雷屯村每年接待游客可達10萬余人次,拉動地域經濟收入約1000多萬元。”雷屯村黨支部書記龍相遠說,人氣爆棚的背后,得益於全村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合理的生態利用。

打造生態旅游鄉村,雷屯村“兩委”領頭,大力開展植樹、造林、護綠行動,做足“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文章,發展蔬菜產業和中藥材產業。如今的雷屯,房前屋后綠樹成蔭,庭內庭外花飄香,一個集休閑、觀光、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旅游鄉村出現在人們眼前。

雷屯村是貴州打造生態鄉村、建設綠色發展高地的一個生動實踐。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貴州堅持綠色發展,大力打造生態宜居家園,借助鄉村旅游的東風,讓群眾吃上“生態旅游飯”。

2019年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的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村,坐落在佛頂山東麓,有“佛頂山的眼睛”“黔東仡佬聖地”之稱。在佛頂山景區從事導游多年的鄧仕琴介紹,景區已從最初的民族村寨發展成為五星級景區。“現在每天游客量有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特別是在節假日,我們都忙不過來。”

“立足佛頂山的綠色生態資源,我們引進公司進行專業化管理,真正把佛頂山的綠色資源變成了綠色資產。”佛頂山村黨支部書記黃秀金說。

美麗鄉村大舞台,生態宜居迎客來。在貴州,綠水青山正成為鄉村發展的靚麗底色,助推生態振興、文化振興。

文化為魂 民族村寨變特色村落

錯落的吊腳樓、古朴的青石板、大榕樹下小廣場、插秧的布依人……走進水城縣花戛鄉天門村,一幅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鄉村美景映入眼帘。

2014年11月,天門村被國家住建部、文化部等七部委認定為全國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以文旅產業發展為抓手,天門村大力實施“三改三化”、透風露雨整治等項目,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吊腳樓進行修繕,將混凝土磚房逐步拆除並遷出吊腳樓群,提升村寨民族風味,最大限度地平衡人居環境改造與古村落保護的關系。

貴州是一個擁有18個世居民族的多民族省份,截至2020年底,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近年來,各少數民族地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和保護民族特色傳統文化——

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90后非遺傳承人楊昌芹在傳統竹編工藝中融入現代創新理念,在傳承和發揚民族特色技藝的同時,讓赤水竹編走出大山,走向國內國際大市場。

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王崗村依山傍水、古樹成林、民風淳朴,是一個已經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老布依村寨。“有山有水,有布依族風情,還有美味的庖湯。”游客李女士說,這裡真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好地方。

少數民族的多彩鑄成了貴州的多彩!緊盯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傳承,貴州正朝著建設民族特色文化強省的目標闊步前行。

治理有效 文明鄉風促良好社風

良好鄉風具有浸潤人心、引領向善,規范行為、凝聚力量的積極作用。

貴州各地把鄉村治理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鐵的決心、硬的舉措、嚴的作風,破除陳規陋習,淨化社會風氣,以實際行動規范村規民約、完善鄉村治理、培育文明鄉風。

走進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筆直的通村路干淨整潔,紅瓦白牆的農家小樓在山水間錯落有致,院子裡村民談笑風生……

共建共治共享,富裕起來的大壩村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瞄准“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目標,開始了鄉村提升規劃:修建通組路、產業路,建設垃圾池、垃圾轉運站,統一標准、風格打造大山裡的“華西村”﹔規范黨員管理,實行黨務、村務公開﹔制定通俗易懂的《大壩村村民“二三四”公約》,規范村民行為,激發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激情……

“過去,人們都說‘大壩大壩,爛房爛瓦爛壩壩’,現在,寬敞整潔的瀝青路修到家門口,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漂亮的別墅,日子過得像金刺梨一樣,金燦燦的!”大壩村村民陳老伍說。

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村史館等場所豐富了群眾的生活,先賢榜、鄉賢榜、積德榜“三榜”評選和“六月初六秧苗會”滋養民心,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如今的大壩村,文化設施的不斷完善,鄉風文明扑面而來。

舊俗移,新風立。通過去陋習、強治理、樹新風、添活力等舉措,貴州深入抓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讓廣大農村實現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在美”的轉變,全力打好鄉村振興開局“第一槍”。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