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著茶香去印江探梵淨山貢茶記憶

2021年04月19日17:1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自古名山出好茶,梵淨山下的團龍村有1000多年的產茶歷史,團龍茶在明朝永樂年間被賜為“貢茶”,走紅明清,至今聲譽不減。

從印江上梵淨山或許會遇見一片茶園,放眼望去一坡墨綠色,尚存冬天的暮氣。隻有仔細看,才意識到嫩綠的芽,已怯怯地探頭。

更古老的茶樹,則隱身於漫漫山林。團龍村尚有一棵茶樹,被茶學界鑒定為中國現存人工栽培最早的茶樹,高近5米、碗口粗的4壟20株特大茶葉樹。是中國定植綠茶樹中樹齡最長(400∼600年)、保留最好、杆莖最大的“中國茶王樹”。自明代到清人代,團龍茶一直是作為貢品抵賦稅。由此,各家都種有一片茶樹,種茶歷史悠久。

中國人飲茶習俗由來已久。自唐朝便有清明茶宴,朝廷設明前貢茶宴禮侍群臣,還為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而辦清明貢茶院,我們今天當然不可能喝到貢茶院的一杯茶了。然而王夫之的《蓮峰志》中所描述之“沿山皆茶,冬雪初霽、吐白花,滿川谷。彌望新粲,異香拂人”,這份歸屬歷史的生動,似乎又不曾被時光阻隔,即將在梵淨山上演。

早在明朝,團龍村有名大戶柴氏《柴氏宗譜》有關於團龍貢茶的記載:“永樂辛卯、廣征方物、土司追逼、苦於無奈。致茶祖急中長智,以團龍茸茗而獻之,上大悅,恩為寵物”。明代歷朝官修編年史書《明實錄》中記為:“黔中方物茶為上……”。可見,貴州盛產優質茶葉,在朝廷中也早有口碑。

這並不是一種巧合。

梵淨山又名九龍山,源自靈山深處的聖水溪流在山間福地繪成一幅巨龍圖,團龍為首,故而得名。團龍的清泉來自原始森林,自然是無污染。加之團龍村的茶生長在海拔1300米的密林中,由於地勢的低窪而森林的繁茂,小氣候影響嚴重,光照不充分,年平均氣溫低,霧多露多霜長,其獨特的地形、土壤和氣候條件,孕育了醇香而長久的團龍貢茶。

一番春雨的洗禮,不只是茶樹,所有的樹木,都被潤澤出一種溫婉的顏色。偶一回頭,是純粹的樹巔新綠,山谷裡飄蕩著白色的雲霧,春意深濃。而今的團龍的貢茶早已剝離了政治,多了一份地氣。“如春日雨前採筍芽明焙,以峰泉試之,浮乳甘香,不在徽歙下矣。”在靈山,這是一種生活常態。取一壺泉水,烏黑的粗陶罐裡,待水煮開出了花,便可將自家種的茶葉放入罐內,這種自制的“罐罐茶”味醇可口,沁人心脾,是團龍人喜歡的生活。

有游人驚嘆:住一棟土家木樓、看一場土家花燈、聽一曲土家山歌、飲一杯梵淨佛茶、過一段閑暇時光,做一回飄逸長壽的團龍人。茶封上人們的嘴,把人帶入靜默的當下。在古老的團龍村,烤著溫暖的炭火,圍爐喝一杯充滿儀式感的罐罐茶,顯得從容安靜。

罐罐茶屬於尋常百姓,與罐罐茶同宗的梵淨山翠峰茶,或許是吸引茶迷追捧的真正“磁鐵”。翠峰茶更似當年的貢茶,色澤嫩綠鮮潤、勻整、潔淨﹔清香持久,栗香顯露﹔鮮醇爽口﹔湯色嫩綠、清澈﹔芽葉完整細嫩、勻齊、嫩綠明亮。

那杯中的茶葉更似變幻莫測,朵朵嫩芽,緩緩舒展。或恰如雀舌,搖曳沉浮,百態千姿,栩栩如生。喝一杯翠峰茶是一種茶緣,在靈山聖地品飲守候是千年輪回的緣分。結緣,無論是結人緣,結茶緣,還是結佛緣,結法緣,都體現在一個“善”字上。珍惜每一杯茶,與其相遇也是人生一茶緣。

一杯翠峰茶在手,人緣、茶緣、善緣、法緣、佛緣盡在其中。

前世的貢茶等的是帝王的品鑒,今生的罐罐茶與翠峰茶等的是一個懂它的人,又有誰在等待那一杯傾心的茶?你若願等,茶不負你。(銅仁市媒體中心)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