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印江:生態綠色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04月15日09:2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20年6月26日,在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纏溪鎮駟馬村農民忙著加工黃花菜。
2020年6月26日,在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纏溪鎮駟馬村農民忙著加工黃花菜。 

湄坨茶飄香,梨坪蜂蜜甜……暮春時節,走進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纏溪鎮,優質產品琳琅滿目、產業碩果沁人心脾。

好山好水養出好產品。近年來,纏溪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托地理條件和生態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逐步形成了茶葉、食用菌、中蜂養殖3個主導產業和經果林、林下養殖、畜牧水產養殖3個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路子。

端好生態碗 吃上綠色飯

“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曾是纏溪鎮周家灣村民農業產業自給自足的真實寫照。該村7個村民小組,276戶1000余人居住於崇山峻嶺之中,過去以傳統種養為生,祖祖輩輩在貧瘠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守著青山綠水過窮日子。

2017年,該村搶抓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和新一輪退耕還林等政策機遇,成立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把荒地集中流轉到合作社,發展了200余畝紅香柚、200余畝茶葉等特色產業。

“有產業作支撐,村級發展后勁足,群眾持續增收有保障。”柳傳軍高興地說,去年紅香柚產量5萬多斤,蜂蜜產量700斤,茶葉300斤,村集體經濟積蓄從零突破了10萬元。

“既要讓荒山蓋上綠被子,又要讓群眾鼓起錢袋子。”印江自治縣委常委、纏溪鎮黨委書記周剛說,纏溪鎮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產業發展全過程,綠色經濟的崛起,促進群眾持續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纏溪鎮周家坳村,林蔭蒼翠、野花繁盛,蜂箱整齊排列,蜜蜂“嗡嗡”作響,演奏著蜜甜的致富曲。2016年來,村民張明生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利用家門口的生態環境,發展林下養蜂。如今,張明生的“甜蜜產業”從最初的4箱發展到160箱,4年來已收入20多萬元,一家人告別了貧困,過上新生活。

在發展林蜂產業的同時,纏溪鎮積極爭取貴州科學院的技術支持,大力發展林下仿野生菌栽培,建立野生菌保護和培育基地12000余畝,帶動全鎮14個村發展以紅托竹蓀、羊肚菌、杏鮑菇、大球蓋菇等為主的仿野生菌550畝,培育專業菌農42余戶,不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如今,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生態產業,已成為纏溪鎮產業發展的一大特色。林下養蜂、林下種菌等綠色產業,成為纏溪群眾增收致富的新亮點,綠水青山正釋放出源源不斷的生態紅利惠及於民。

抱團發展  合作共贏

“產品准備少了,沒想到賣得這麼快!產品好,銷路暢,我們的產業發展就有了‘定心丸’。” 4月9日,纏溪鎮舉辦的首屆農產品推介會,讓下鋪子村黨支部書記吳偉在喜悅中收獲了滿滿的信心。

當天,下鋪子菌業展銷的羊肚菌、香菇、黑木耳、茶樹菇等干、鮮食用菌產品,不到4個小時被“一搶而空”,收入近2萬元。同時,下鋪子菌業與貴州雲伴科技有限公司簽約1萬斤林下仿野生菌訂單﹔與北京聯採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簽約,在市場拓展、產品營銷等領域深入合作。

“搭建推介平台,就是推動實現企企聯姻、產業聯盟、村企聯合、產銷互旺。”纏溪鎮鎮長任廷富介紹說,首屆農產品推介會,纏溪鎮就有4家專業合作社與4 家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或合作協議,涉及茶葉訂單金額498萬元、蜜蜂產品8000斤、林下仿野生菌產品10000斤。

“組織形式”是產業發展中的一劑重要粘合劑,有效的“組織形式”是推進產業鏈條式發展的關鍵。近年來,纏溪鎮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採取“強村帶弱村”方式,改變以往單打獨斗、各自為陣的局面,形成抱團發展、互利共贏發展格局。

生態茶產業——以銀輝茶葉公司為龍頭,發展了湄坨、塘房嶺、楠星等16個種茶村近萬畝茶園,生產名優茶、中高低端紅茶、綠茶、白茶近10余個品種,年均茶葉產量超過100噸。

食用菌產業——以下鋪子菌業為龍頭,從黑木耳、香菇延伸到林下仿野生菌栽培,建立了3個黑木耳菌棒基地,帶動周家坳、楠木坪、冷水溪等14個村發展羊肚菌、紅托竹蓀、冬蓀、杏鮑菇等550余畝,食用菌年產量90噸以上。

中蜂養殖產業——以梨坪中蜂合作社為龍頭,土坪、方家嶺、甘家寨等8個村抱團發展中蜂5000余桶,生產百花蜜、五倍子蜜、油菜花蜜等蜂產品,年產量達4萬余斤。

與此同時,纏溪鎮23個村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帶動發展了以脆紅李、黃桃、紅心柚、獼猴桃為主的精品水果5000余畝,水產養殖200余畝、高山冷涼蔬菜800余畝,實現了村村有增收產業。

創新聯結機制 農民持續增收

春茶開採以來,纏溪鎮湄坨村的茶園裡,每天都有上百人入園採茶增加收入,生態茶園已成為了村民的“綠色銀行”。

以前,湄坨村村民代琴家有4畝茶園,由於管理的勞力和技術跟不上,每年種茶的收入不高。2018年來,代琴把自家的茶園全部流轉給村裡合作社后,自己每年在合作社的基地上採摘茶青和管護茶園,收入增加不少。

代琴說:“現在不用擔心技術和市場銷售,每年每畝租金400元,每天採茶有200多元,年底還有分紅,現在的收入比自己種茶強多了。”

如今,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湄坨村像代琴這樣把茶園全部流轉給合作社的農戶就有69戶,涉及茶園400余畝。

“2020年我們合作社分紅6萬余元,支付土地租金16萬元,發放村民務工費200多萬元。”湄坨村黨支部書記李文志說,湄坨村茶產業採取統一管護、統一加工、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五統一”機制,村民實現了流轉土地得租金、基地務工得薪金、入社發展得紅金。

與代琴不同的是,纏溪鎮下鋪子村村民柳運華在村合作社的帶領下,自主發展2.1萬棒黑木耳。從種植到採收結束,柳運華花了不到5個月時間,種菌利潤加上政策補助共有3萬多元。

“合作社帶領種菌比較劃算,今年准備種5萬棒香菇。”柳運華說,在種菌過程中合作社負責提供菌棒、技術指導、產品回收和市場銷售,農戶種算是零風險。

風險兜底、利益共享,農民實打實的獲得離不開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近年來,纏溪鎮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建立健全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利益分配及兜底保障機制,促進農民與企業間的“利益共 同體”緊密聯結,解決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后顧之憂,實現農民收益最大化。

生態綠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如今,在纏溪鎮的綠水青山間,一幅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舒展……(圖/文 左禹華)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