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群眾享受15分鐘便捷生活 “村改居”得到更多就業機會

安順推進新型城鎮化讓生活更美好

2021年04月15日09:05  來源:貴州日報
 

面朝黃土背朝天,從泥土裡“刨”生活,這是西秀區蔡官鎮鼠場村村民趙小翠曾經的生活。如今,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從農民變為市民的她徹底告別過去,過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在她看來,15分鐘能解決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就是美好的城市生活。

搬遷前,她住老木樓,常常透風漏雨,最害怕過冬天,一家人圍著幾畝薄田辛苦勞作,一年收獲3000斤稻谷、2000斤玉米隻夠維持基本生活。她心裡一直藏著一個“城市夢”,夢想著能在城裡工作生活。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趙小翠的夢想得以照進現實。2017年,趙小翠家6口人搬遷到蔡官鎮易地扶貧搬遷點春暉社區,一家人免費住進120平方米的新房子,再也不用擔心透風漏雨。

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搬遷后,勤勞的趙小翠找了兩份工作,社區扶貧車間做刺繡、附近豪德商貿城快遞公司做分揀員。她的丈夫在安順主城區世通和府小區做保安,兩人每月收入近6000元。

“搬到城鎮后,就業機會多,刺繡手工活可以帶回家做,騎車15分鐘就能到豪德商貿城做快遞分揀員,所以做兩份工作一點都不難。”趙小翠說,蔡官鎮還開通到安順主城區的公交車,3元錢車費,30分鐘就能到達,很方便。

以產定搬,產城融合。蔡官鎮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為促進群眾更好地融入小城鎮生活,以強化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生態宜居“三個功能”為抓手,營造便捷的“15分鐘生活圈”,依托產業園、就業車間、學校、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充分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就業、就學、就醫等問題。

如今,走在西秀區蔡官鎮街頭,公交車穿街而過,公園裡人頭攢動,三五成群地聊著天,街道兩旁商店林立,顧客選購心儀商品,處處洋溢著都市生活氣息。

同樣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西秀區舊州鎮通過“村改居”+“旅游產業化”發展方式,成為堅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之路的另一個樣板。

鬆林村作為舊州鎮帶動發展的鄉村之一,2013年,在“村改居”政策支持下,鬆林村與舊州村合並為碧波社區,全村1462戶4876人全部由村民變為居民。

俞開芬是土生土長的原鬆林村人,在未實行“村改居”前,種地、趕集賣童裝是她家主要收入來源。趕過最遠的集市有40多公裡,為了能有個好位置,常常要凌晨4點出發。回想起曾經的生活,俞開芬感慨:“種地隻能解決溫飽,賣童裝雖然能補貼家用,但每天東奔西跑很累。”

轉機出現在2014年,舊州古鎮建設完成,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看到商機的俞開芬決定在家門口創業,開店賣舊州雞辣子、小慈菇、豆腐等特產。隨著游客增多,她又將自家老房子開發成民宿,增加餐飲生意,年收入也從當初的幾萬元增加到30多萬元。一家人過上小康生活,再也不用四處奔波。

在碧波社區“村改居”過程中,為了讓村民逐漸適應居民生活,戶籍制度按照“1+33”配套政策,外來人員落戶“零門檻”,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還設置政策過渡期,期間,居民依舊享受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醫療、教育等政策,依舊享受農民戶口同等待遇。

“碧波社區像俞開芬家這樣從村民成功轉型成為居民的例子很多,社區僅餐飲店就有200多家,社區約有1.1萬流動人口依托旅游業實現穩定增收。”碧波社區居委會支書朱紅剛介紹。

在安順像蔡官鎮、舊州鎮這樣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樣板還有很多。安順立足區位條件、交通優勢及資源稟賦,結合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建設工作,圍繞讓城市更美麗、社會更文明、市民更幸福的目標,緊緊圍繞“人”“地”“錢”的問題深化改革,加快推進城鎮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產業就業、公共服務、人口轉移、城鎮治理、城鄉融合、政策保障八大支撐體系建設,為新型城鎮化注入強勁動力。

近年來,安順市深入推進“一分三向”安順新型城鎮化模式、“1+N”鎮村聯動模式,一批公共服務設施、城市綜合體、城市山體公園、濕地公園、廣場等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實現水路電氣訊等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一城三區”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100余平方公裡,城鎮人口約13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3.35%。

安順力爭到2025年,全市城鎮常住人口達141萬人,納入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的安順區域內城鎮人口達到1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8%。(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賽)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