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金秋時
4月7日下午,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家屯村村委接待中心的農家書屋“熱鬧”起來:10余名小學生排隊等待借閱書籍。進入書屋,他們挑選好后,輕聲移步到閱讀區看了起來。
“這些孩子都來自大西橋鎮中心小學,放學就喜歡到這兒借書!”圖書管理員鮑中權老人介紹,2011年,在政府支持下,鮑家屯村建起農家書屋,書屋每年都配備書籍千余冊,有文學、歷史等10余個種類,目前,藏書超1.3萬冊。
“不好意思,還晚了。”村民鮑文平拿著兩本魚、鴨水禽養殖技術指導書籍走進書屋。“我從書本裡學到不少技術呢!最新的農業種養技術、機械維修技術、金融理財等實用技能應有盡有。”
鮑文平從事魚、鴨養殖,是村農家書屋的忠實粉絲,隔三差五就會過來看書。依靠書本,鮑文平的養殖技術快速提升,成為村裡養殖能手。
除了農技學習,農家書屋還是開展黨史學習等活動的新陣地,書屋裡的紅色書籍成了村民借閱的“香餑餑”,不少黨員干部和退休教師職工紛紛來借閱。
“農家書屋是農民的精神家園。”鮑中權老人滿足地說。
如今,依托鄉村文明實踐站(所),一個個極具當地文化特色的村史館、鄉村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成為豐富鄉村文化娛樂、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現在,群眾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西秀區楊武鄉民族新村村主任潘勝先自豪地說,群眾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每逢節日,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2018年初,楊武鄉11個村256戶1039人舉家搬出大山,住進距離楊武鄉政府僅1.4公裡的民族新村。
楊武鄉扶貧移民工作站負責人程皓說,為讓搬遷群眾更快適應新的居住環境,民族新村建起民族文化陳列館、鄉愁館等。通過不定期舉辦文化活動,搬遷群眾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保護意識。
民族文化陳列館展示櫃上,土陶罐、民族手工布藝娃娃等頗具民族特色的文藝品琳琅滿目﹔鄉愁館裡,牆壁上懸挂著全鄉各族群眾農耕勞作的照片,玻璃展示櫃裡擺放著鐮刀、馬鞍、油壺等傳統農耕工具。
同時,民族新村結合當地群眾的傳統節日,積極組織開展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文體活動。
“剛搬來的時候,街坊鄰裡都不熟悉。社區會定期組織歌舞表演,大家紛紛抬著小板凳,到社區文化廣場看。見面多了,大家漸漸熟悉起來。”潘勝先說,最近天氣暖和起來,村裡的女同胞還會吆喝著組織到廣場上跳廣場舞,熱鬧得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數據顯示,2020年,安順加快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77個安置點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新時代文化實踐中心等全覆蓋,建成鄉愁館20座。成立公益培訓聯盟,舉辦舞蹈、合唱、器樂等34個藝術門類培訓班,服務群眾3000余人次。開展文化志願小分隊送文藝活動、群眾文化活動等80余場,放映公益性10998場。提質擴容圖書館藏書,添置圖書0.5萬冊、上傳數字圖書10萬冊,加快基層圖書流動點建設。開展全民閱讀系列活動近300場,年度服務讀者5.3萬人次,圖書、報刊流通6萬余冊次,文化惠民工作取得新進展。
今年,安順市將繼續聚焦文化民生事業,打造“全民閱讀·書香安順”活動。在鄉村文化挖掘和推廣上結合實際,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樣式,增強鄉村生活幸福感﹔加大力度培育鄉土文化能人,增強鄉村文化自我發展能力﹔開展地方文藝活動,讓廣大群眾參與到公共生活中,提升鄉村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