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走進息烽縣青山苗族鄉苗族文化傳習所,苗鄉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技藝傳承、苗鄉足跡、文創體驗五大展區,50余件百年苗鄉珍貴實物展品和近100張珍貴照片,述說著青山苗族文化的發展變遷,獨特的苗族文化讓人眼前一亮。
“早在宋朝時期,青苗族、花苗族等少數民族就在青山居住,留下了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青山苗族鄉人大主席余祖劍說,為傳承各民族文化習俗,促進各民族和諧相處、團結進步,青山苗族鄉積極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基地,建設民族風情園和苗族文化傳習所,集中展示苗鄉文化傳承保護和民族團結示范創建成果,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傳陣地建設。
“我們花了三年時間進村入戶整理搜集苗族相關資料,還多次舉行研討會確定展館設計布局,苗族文化傳習所於2020年8月開館。”青山苗族鄉文化中心負責人張天熾介紹,除了展示,傳習所還具備培訓、游客體驗、產品研發等功能,還作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不定期開展非遺傳承人教學活動。
青山苗族鄉青山村村民劉敏在傳習所進行苗繡教學,憑借一手好苗繡獲評市級民族文化傳承人。此外,劉敏還獲得筑城工匠稱號,榮獲中國(貴州)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貴陽賽區設計作品比賽三等獎、貴陽市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賽優秀獎等多個獎項。“我10多歲開始和母親學習苗族挑花繡,繡了40多年。我還常教村裡的婦女繡花,不僅傳承了技藝還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劉敏說。
除了在村裡教學,劉敏每周還會到青山新華希望小學教授苗繡和苗語。“現在一周四節課,教4年級學生學習苗語,教5年級學生苗繡,學生們都很願意學習。”劉敏說,由於苗族沒有文字,文化傳承主要靠口傳心授。青山苗族鄉搭建常態化宣傳教育平台,積極開展青山新華希望小學苗族刺繡學習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組建青山民族中學蘆笙隊,持續推進押枷、摔跤、陀螺等民族文化進校園,使廣大師生在“教、學、玩、樂”中學習優秀民族文化。
近年來,青山苗族鄉積極營造良好民族文化環境,取得了良好成績。2009年,“青山苗族古歌”等五個項目被列入息烽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青苗族刺繡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5年,以青苗族服飾為代表的息烽苗族服飾被列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青山苗族鄉苗族蘆笙舞“蒙待秧”代表省、市、縣參加全國第九屆和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分別獲得綜合類表演一等獎和三等獎。
“今后,青山苗族鄉將結合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挖掘和豐富苗族婚俗、祭祀、蘆笙舞等民俗文化資源,推動苗族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獨具魅力的青花苗鄉文旅小鎮,修建民族文化綜合體育場館,承辦射弩等民族競技體育賽事,打造全國、全省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集聚人氣帶動全鄉經濟發展,形成城鎮發展大格局。”余祖劍說。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舒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