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食尾子”背后的制勝密碼(微觀)

——從紅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③

鄒 翔

2021年03月30日14: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一個展櫃裡,3枚1元面值的銀元和1枚5分面值的銅幣穿越歷史長河、依然熠熠生輝。這4枚錢幣,是朱德同志和康克清同志分別在長征途中和中央蘇區瑞金分到的“伙食尾子”。在走南闖北的歲月裡,他們省吃儉用,一直沒有舍得把這些錢花掉,珍藏多年后鄭重捐給了博物館。

井岡山時期,由於敵人長期封鎖,根據地的生活物資十分匱乏,連下飯的鹽都是刮下老牆土熬成的硝鹽。當時,紅軍官兵每人每天隻有5分錢的伙食費。即便如此,在管理員同志的精打細算下,結算時還經常會有一些節余。經過士兵委員會討論,這些伙食費一般按照官兵平等的原則平均分配給大家零用,被稱作“伙食尾子”。從井岡山到遵義,從婁山關到臘子口,“伙食尾子”制度一直堅持著,見証了紅軍長征前后的崢嶸歲月,鐫刻著人民軍隊艱苦奮斗的足印。

物質上的短缺反襯出精神上的富足。3枚銀元與1枚銅幣,見証著老一輩革命家的節儉美德,更彰顯著“官兵一致同甘苦”的團結力量。“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大家同吃粗茶飯、同住茅草屋,不搞特殊化。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一樣的5分錢伙食,一樣的漿布衣裳,一樣地百裡挑糧上井岡,一樣地長征路上吃野菜煮皮帶……這些“一樣”,讓紅軍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翻雪山時,一位軍需處長把御寒的東西都發給別人,自己卻穿單衣凍死在樹下﹔過草地時,有人把剩余的干糧、捕捉的魚蝦讓給傷員和戰友,自己卻以草根果腹,忍飢挨餓……生活上同甘共苦,戰場上才能生死與共。參加過長征的女戰士李伯釗曾動情回憶:“士兵愛士兵,士兵愛官長,官長愛士兵”“全軍完全在政治思想上,活潑精神中,純真的同志關系中,融成一體”。正是因為擁有同滋味、共安危的革命感情,保持同甘苦、共患難的戰友深情,人民軍隊才能經千難而拖不垮、歷萬險而打不散。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這不僅是人民軍隊走過浴血奮斗的革命戰爭年代的寶貴經驗,也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在發憤圖強的建設、改革時期戰勝艱險的重要法寶。從北大荒墾區人民上下一心,把莽莽荒原建成中華糧倉,到山西右玉21任縣委書記帶領干部群眾堅持種樹,把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再到數百萬扶貧干部同貧困群眾心想在一起、汗流在一起、苦吃在一起,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勠力同心共甘苦,敢教日月換新天,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密碼”便蘊藏其中。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30日 第 05 版)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