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姚溪,青山綠水,茶香四溢。近日,在沿河自治縣新景鎮姚溪村的茶園裡,40多名群眾忙著採摘春茶,收獲的喜悅溢於言表。
46歲的村民汪仔權笑著告訴筆者,他家從2月20日開採以來,目前為止賣茶青已得了近1萬元。他接著介紹,2016年至2017年,在村委的發動下,他把自家的10多畝土地全部種上茶苗。那時他也不知道有沒有收入,反正是大家種自己就跟著種了。這幾年,茶園在他的精心管護下長勢特別好,特別是今年才開採不到一個月,就收入了近萬元,他心裡樂滋滋的。近段時間,隻要不下雨,天剛蒙蒙亮汪仔權就背著背簍與妻子來到茶園採摘茶青,下午將茶青按照每斤70元賣到村合作社,收入在500元以上。“以前靠種植玉米、稻谷、紅薯等傳統作物維持家裡的生活,沒有多余的錢,想買點水果吃都舍不得。如今隻要自己喜歡吃的,隨時都可以買,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汪仔權說。
同樣,該村50多歲的茶農陳術榮,家裡4口人,種茶5畝多。近段時間其它農活都沒有干,每天與妻子兩人早出晚歸在茶園裡採茶,每人每天採4斤茶青左右,按每斤70元計算,每天家裡可收入500多元。“到目前為止,我家賣茶青已收入了7000多元,今年預計至少可收入2萬元以上。種茶比種其它農作物強多了!”陳術榮高興地說。
採摘現場,該村姚溪志飛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聘請的茶葉專家庹華明也沒有行著,一會兒跑到茶園前面,一會兒跑到茶園后面,不僅講解採摘春茶要點,還親自給群眾示范。他說:“採茶要集中精力,眼到手到,兩手交叉,雙手採摘,這樣才能提高採摘速度,實現企業增效、茶農增收和提高下樹率。”
庹華明介紹,姚溪村茶園因兩面環山一面環水,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加之今年氣溫回升快,茶葉與往年相比提前了半個月開採,合作社平均每天加工茶青300多斤,目前已生產加工了干茶1000斤左右,預計今年可產干茶6000斤左右。
談到銷售問題,合作社負責人陳志飛介紹,自從請了專家到現場指導管護、採摘和加工以來,茶葉的質量與往年相比有所提升,喝起來口感比往年好,目前銷售是供不應求。主要銷給洲州茶公司、千年古茶公司以及周邊的一些散戶。
該村有387戶1628人,茶產業是村裡主導產業,有茶園3580畝,其中投產茶園2560畝。採取“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且與茶農實現利益鏈接分紅,鼓勵群眾管好自家茶園不斷實現增收。分紅方式按照群眾每年與合作社的茶青交易量利潤的60%進行分紅,群眾賣的茶青越多,獲得的分紅就越多。去年,該村茶農共獲得了合作社5萬多元的分紅資金。
由於該村氣候、土壤適合種植茶葉,加之又有種茶歷史。2006年,村裡決定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幫助群眾增收致富。但那時由於沒有加工廠,群眾擔心生產出來的茶葉賣不起價錢,因此種植茶葉的積極性不高。
2017年,592.6萬元的世界銀行貸款貴州農村發展項目落戶該村,開始修建加工房和購進加工設備,項目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和經營。群眾自己種植、自己管理,合作社負責收購茶青加工和對外銷售。
村裡有了加工廠,群眾看到了種茶的希望,紛紛擴大種茶面積和加入合作社。截至目前,村合作社有社員203戶800多人,還解決了8個人長期就業,最高的是技術和管理人員,每月工資3600元,最低的每月2000元。
姚溪村生產的茶品牌為姚溪貢茶。姚溪貢茶在沖泡過程中香氣自然,湯色微青,其味淳厚優雅,入口舌邊回甜、齒間生風。據《華陽國志》《茶經》等記載,今沿河北部姚溪一帶出產好茶的歷史可溯及巴國時代,姚溪茶至少在唐代已成名並已進貢。姚溪貢茶不僅是傳統歷史名茶,也是今天沿河生態茶業的主打品牌。(圖/文 楊友 張洪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