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非遺藤編技藝傳承人楊國超:

傳承傳統技藝 就業帶富鄉親

2021年03月18日08:12  來源:貴州日報
 

通訊員 李高莉

新春伊始,雷山縣非遺藤編技藝傳承人楊國超就遇上了“幸福的煩惱”:由於訂單量激增,他的非遺藤編技藝工坊裡4台編織機不間斷工作,生產出來的藤笪也無法滿足工人用於手工拉花的需求。

“供不應求,要趕緊購買新設備。”楊國超站在各式各樣的藤編工藝品展示區前,一邊給藤編花兜裡種養的綠植澆水,一邊與設備維修師商討引進新設備的細節,最終決定購買10台藤笪編織機,擴大生產量。

70后的楊國超是雷山縣大塘鎮交臘村人,從小就從父輩處耳濡目染藤條、竹子編織技藝。成年后,在浙江義烏務工,那些充滿創意的形形色色的飾品開闊了他的眼界,想要傳承藤編技藝、回鄉創業的種子便在當時種下。

近年來,隨著雷山縣加大非遺項目扶持力度。2017年,楊國超在政府部門支持下,開始傳統藤編手藝項目創業。2019年2月,楊國超被認定為雷山縣非遺代表性項目藤編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他在浙江務工時,隻要有商品展覽會,就能看到他的身影,每次回來就把自己關在房裡開始研究,很努力、很用心。”楊國超妻子周宏艷說。

目前,楊國超已研發出四腳系列、五腳系列、積木與藤編結合等8種不同的桌面花兜。“有了新想法,我都會嘗試,這樣才能繼續研發出更多更實用美觀的新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需求越多,需要的工人也越多,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就更多。”楊國超說,新增設備到貨后,工坊將增加200多個就業崗位。

近年來,雷山縣加快推動非遺扶貧工坊建設步伐。縣非遺中心積極向省文化和旅游廳申報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目前,有20家工坊列入“貴州省第一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名單,雷山縣成為全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最多縣份。

手工藝加工作坊對於勞動力的門檻低,生產場地不受限制,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增加群眾收入。楊國超的工藝品加工廠已經覆蓋了各鄉鎮的生態移民安置小區,給小區搬遷戶提供了更多就業渠道。

83年出生的王啟英從雷山縣偏遠鄉鎮達地水族鄉搬遷至雷山縣羊排易地扶貧安置小區后,一直在楊國超的非遺扶貧工坊上班,已經工作兩年多的她,除了完成自己工作任務,還承擔了培訓新人的責任。“每月有2500多元工資,還能就近照顧孩子老人。”王啟英說。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